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在戰略轉型中構築中國經濟競爭優勢

http://www.CRNTT.com   2010-01-05 08:44:43  


中國要積極發展新興戰略產業
  中評社北京1月5日訊/中國經濟在2009年完成“保八”任務之後,迎來了“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根據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下的基調,今年經濟工作的重心是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章玉貴文章表示,已經喊了15年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今是化為實際行動的時候了。如果說,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去年中央政府採取的超常規刺激計劃有其不可取代的工具性價值的話,那麼在經濟已踏上復甦軌道的今年,就不能再以犧牲經濟轉型時機為代價而一味追求次優增長了。

  面對後危機時代業已展開的新一輪全球經濟大博弈,我們切不可自喜於目前脆弱的暫時性優勢,而要從關乎國家產業安全和構築中國在後危機時代經濟競爭優勢的高度,來審視目前的經濟發展路徑。

  事實上,發達經濟體不僅度過了經濟最困難時期,而且正在掀起以新能源和低碳技術為先導的新一輪技術革命。一旦到了適當火候,發達國家將結合其依然強大的金融服務優勢以及豐富的新技術產業化經驗,有可能再次引領世界產業變革潮流,重寫世界產業與經濟地圖,在從欠發達國家切割更多實際利益的同時,又能再次確立針對中國的競爭優勢。

  文章分析,在失去傳統價格競爭優勢之後,中國的制勝之道在哪裡?從國際競爭角度來看,就在通過自主創新提升技術能級以及培育自主品牌,進而提高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雖然,現階段通過大規模創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來實現經濟結構整體升級尚不現實,中國要培育和發展自主品牌並將其升級為國際品牌,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有可能受到已經實施全球化戰略的、具有技術創新優勢和品牌優勢的跨國公司的打壓甚至圍剿;但創建全球性品牌不僅是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成功要素,也是鍛造中國經濟新優勢的必經之路。我們別無選擇。

  無疑,在全球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前景依然不甚明朗,以及國內制約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相關要素難有根本改觀的情況下,堅持擴大內需為主和穩定外需相結合,採取更強有力的措施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理應是未來一到兩年內中國經濟政策的重要著力點。但目前也是正視中國經濟結構問題、培育新的競爭優勢的難得時機。因此筆者想強調一點,中國經濟既要通過積極擴大內需保增長,更應在結構升級與戰略轉型中提升競爭力。在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一方面要鞏固傳統製造業的既有優勢,大力提升先進製造業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更要實現新興戰略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抓住機遇發展現代服務業,力爭以世界級品牌的培育占據價值鏈的高端環節。

  作為中國建設工業強國重要支撐的製造業尤其是先進製造業,儘管近年來保持著較好的發展態勢,但由於受到自主創新能力的約束,在全球價值鏈中仍然處於中低端環節,產業升級路徑易遭主導廠商鎖定。因此,中國製造業要擺脫上游企業的升級鎖定,就必須發揮後發優勢。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定位亦不能局限於國際先進製造業的承接基地,而應深耕核心技術的研發與自主品牌的國際化推廣,確立先進製造業的高增值和高技術發展導向,在積極參與資本與技術要素密集的制成品乃至中間品生產的同時,力爭在若干重要領域實現自主創新的新跨越。

  文章認為,中國已初步具備了實現上述跨越的基本條件,即:規模經濟和技術訣竅、較為完善的資本組織與動員體系、一定數量的高素質人力資本供給,以及相對完整的自主創新體系。因此,中國理應合理整合技術資源,在承接世界國際製造業技術轉移,加強與國際領先製造企業技術合作的基礎上,強化和凸顯製造業的服務功能,構建製造業高端服務體系。盡快將中國建成先進製造業的生產中心、研發中心和運營中心。

  而以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網絡、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發展,關係到中國經濟在未來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尤其是面對後工業化時期低碳潮流的軟硬約束,尚未完成工業化的中國既要緊抓戰略發展機遇期,更要加大對上述產業的前沿性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對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投入力度,完善金融業對新興戰略性產業的配套服務,營造促進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應拿出切實行動應對低碳時代的挑戰,制定並執行前瞻性的發展規劃,力爭在上述領域培育出一批世界級的中國企業。

  文章指出,中國在積極提升製造業競爭力和大力發展新興戰略產業的同時,應該抓住機遇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在提升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同時拓展就業空間。從紐約、倫敦等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經驗來看,在城市化的第四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量就來自於高端服務業。如今紐約的現代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在66%以上,倫敦是70%。相形之下,北京、上海的現代服務業占GDP比重只有35%左右,成長空間很大。而就全國而言,預計未來十年現代服務業可以為中國提供2至3萬億美元左右的GDP增加值,將成為引領中國經濟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