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中國能源戰略新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10-01-07 08:29:09  


石油對中國而言關乎生死存亡
  中評社北京1月7日訊/目前,世界能源格局已經並將繼續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中國經濟周刊》發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能源與氣候項目主任管清友文章分析:
  
  其一,進入新千年,能源市場上發生了新一輪的石油權力交替:權力從石油消費國向生產國轉移。二戰結束以來,工業化世界依賴穩定和廉價的原油供應推動經濟增長。然而,在20世紀初的一輪經濟繁榮周期,新興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需求強勁。油價高漲,為老帝國遏制新興大國提供了機會。但是,高油價所導致的災難性後果卻讓老帝國遭到了更大的衝擊。幾年前華爾街日報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石油價格的持續攀升的困局絕不僅僅是供與求的暫時震蕩,攪動能源領域的還有西方消費國和石油供應國之間權力的持久轉移。原來的相互依賴關係正在瓦解,新的秩序正在形成,美國與其盟國以及其他能源消費大國正在從優勢轉為劣勢”。

  其二,觀察世界能源格局的現狀與趨勢,我們無法輕鬆。在未來的數十年內,約有30-50億人口將陸續步入工業化和現代化。目前,發達經濟體總人口約為10億,這些經濟體在工業革命後二三百年的時間內相繼實現了工業化和現代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總人口約為56億,其中,以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總人口和中東國家的人口總量接近30億。這些經濟體將在未來二三十年內集中步入工業化和現代化經濟體行列。強勁的需求將給世界能源市場帶來空前壓力。

  其三,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災難後果要求人類必須進行一場低碳能源革命,以便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內。低碳經濟規則將逐漸成為新的能源規則、經濟規則,其含義是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不能以危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為前提,發展不僅要對當代負責,也要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能源消費國必須學會提高能效,減少排放,減少化石能源消耗,減少對能源出口國的依賴。
  
清潔利用煤炭是必然選擇

  文章表示,中國的能源戰略,需要放到世界秩序重建和中國崛起這兩個宏大的歷史事件中去觀察。由於中國總人口規模大,能源消費總量就大,占世界總量比重不斷上升。如果今後中國人均能源消費水平達到世界人均水平,中國能源總消費量占世界總量比重就會從2005年15%達到2030年的1/5以上,先是超過歐盟25國,不久還會超過美國。2008年,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能源消費國。

  新能源尚無法在二十年內取代傳統的化石能源。道達爾公司對未來能源構成的預測是,石油到2030年仍是主要能源,天然氣、煤炭和其他能源三足鼎立,化石燃料占能源比例從2006年的81降到75%。埃克森•美孚公司的預測表明,到2030年,天然氣、煤炭和核能是美國的主要能源;歐盟則是天然氣、煤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各占較大比例;煤炭依然是中國最主要的能源。

  “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構成是中國必須面對的現實,清潔利用煤炭是中國能源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的煤炭儲量豐富,煤炭現在以至將來(直到2050年或更晚)依然是中國的主要能源,能源增量依然要依靠煤炭來解決。到2050年,煤炭雖然可以降到50%—60%(目前為70%),但總量仍會不斷增加。而未來幾十年,中國的原油產量很難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大約只能維持在2億噸左右。根據多家機構的預測,到205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將達到7.6億噸左右。屆時,中國的石油進口將達到5.6億噸,對外依存度超過73%。中國的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僅占中國化石能源可采儲量的1.48%,並且比國外產氣國的勘探開發成本高得多。作為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天然氣消費潛力很大。雖然國產天然氣的產量仍有上升空間,但未來天然氣消費將主要依賴進口。

  運輸是中國石油安全軟肋

  文章指出,石油對中國而言關乎生死存亡。石油戰略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石油行業是國民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但至今中國似乎從未有過明確的石油戰略,這一戰略只是內涵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能源的中長期戰略之中。簡而言之,中國的石油戰略可以總結為:對外——鼓勵企業“走出去”,獲取國際資源,保障供應安全;對內——國有體制保障供應,調整能源結構,減少石油依賴。

  運輸安全是中國石油安全的軟肋。運輸安全分為兩個層面的問題:

  一是運輸方式的安全。由於運力不足,目前國內油輪承擔的運輸量不足五分之一,其餘全部依靠外輪。一旦出現政治風險,大國可能不會選擇封鎖運輸通道的方式,但很可能對承擔中國原油運輸任務的國外運輸公司經濟制裁,這就等於封鎖了中國的運輸通道。

  二是運輸通道的安全。俄羅斯能源專家日茲寧曾指出:和世界石油資源的分布相比,石油運輸線的分布更加不均勻。近東石油管道的歷史證明,從1931年世界第一條石油運輸管道開始使用到現在為止,八條國際能源運輸管線中的每一條都曾經(至少一次)被關閉過。多數情況下過境運輸出現的問題都與政治原因有關。面對殘存於東亞地區的雅爾塔體系,面對似有似無的三條“島鏈”封鎖,面對海盜出沒、航道狹窄的馬六甲海峽,中國有必要謀劃地緣政治關鍵區域,保障運輸通道安全。西出印度洋的通道不僅只有馬六甲海峽,還有印尼的巺他海峽、龍目海峽、瑪卡瑟海峽,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伯斯尼港,孟加拉國的吉大港,泰國的克拉地峽等等。

  運輸通道安全不僅僅是能源戰略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海洋化”的一部分,更應當是中國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正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主管王雅平在其《中國走向海洋化》中所言,“中國走向海洋化的過程是全方位的——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既有對政治力量的角逐,又有對能源、領土等根本利益的爭奪”。在鄭和下西洋六百年後,2008年底,中國海軍已經遠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邁出了“海洋化”的實質性一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