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中國對美 未到“虎氣”時

http://www.CRNTT.com   2010-02-22 10:59:29  


奧巴馬判若兩人的面孔,也讓中國民衆頗爲不爽。
  中評社香港2月22日訊/“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挑釁,中國在外交上針鋒相對的回應當然必不可少,而且調子絲毫不能比美國低。另一方面,根據美國的要價,提前準備處置預案,充分做好討價還價的準備,以免在危機發生時措手不及,進而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大公報》今天登出任晶晶的文章“中國對美未到“虎氣”時”,對目前的中美關係作出分析。文章內容如下: 
 
  新年伊始,美國外交頻頻出招。對台軍售、達賴、匯率等一系列“傳統”和“非傳統”問題的“復出”,使中美關係中的“攔路虎”彷彿一夜之間都冒了出來。一時間,中美關係險象環生,中方針鋒相對的高調回應似乎使問題的發展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近來中美關係的亂象及其未來發展前景呢?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

  一個國家的對外戰略和外交政策是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外交政策必然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對外戰略。觀察和分析美國的外交政策,一定要堅持國內政治的視角,這同列寧所講“外交是內政的延伸”的觀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美國總統和決策層作出對外決策的首要考慮,是平衡國內黨派和利益集團的現實需要,進而穩定和鞏固執政地位,而很少會考慮外部因素。當然,來自美國核心盟友集團(西方七國、北約成員國)的意見會對美國的對外決策產生重要影響,但也並不是決定性的。

  綜觀歷史,但凡美國已經下定決心要做的事情,縱使來自外部的掣肘因素再多、阻力再大,也不會動搖其實施的決心,因為這關係到美國執政黨和執政集團在國內政治中的信譽和尊嚴。要知道,“榮譽”因素一直在美國對外政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美國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從自身利益以外的範圍去尋找外交決策的依據和理由。事實上,世界上任何一個具有現代理性的國家都不會單純地為了發展對外關係而去開展外交。對台軍售、“藏獨”、“疆獨”、金融監管、匯率、貿易、氣候變化、碳排放等中美關係中的“麻煩製造者”,在本質上都是美國內政為中美關係設下的陷阱。

       美國佔據主導地位

  中美建交三十多年來,兩國關係一直在峰谷間震盪、徘徊,大起之後必有大落。中美關係之所以時好時壞,原因固然多樣,而且複雜,但美國國內利益集團博弈的“外溢效應”和總統個人的“政績觀”始終在交替作祟。三十多年來,美國一直在中美關係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它想讓中美關係好,中美關係就紅旗招展,高歌猛進;它想讓中美關係壞,中美關係就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這一點,在小布什的八年任期內表現得尤為明顯。

  小布什卸任時,曾經豪邁地宣稱:中美關係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真的嗎?也許吧。但不管怎樣,這種宣示無疑給奧巴馬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本屆美國政府要如何推進中美關係才能使中美關係再創新高、超過前任呢?當在既有基礎上很難繼續推進兩國關係的時候,唯一或者說最便捷的選擇,就是使中美關係(大幅)倒退,然後通過已經存在且已高度成熟的中美雙邊關係維繫機制和多軌道外交使其逐步回暖,進而有所微調。這樣,在奧巴馬卸任時,他也可以豪邁地宣布:中美關係再次躍上了歷史新高!

  其實,我們今天在枱面上看到的中美關係亂象只不過如同海上的風浪一樣——海面上風浪再大,充其量只能攪動海面以下20多米深的海水。中美關係表面上看來波瀾起伏,但本質上非常穩定——你改變不了我,我也改變不了你,但是彼此都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分化、弱化甚至於打擊對方的機會。這種努力從美國方面來說表現得尤為明顯。

       做好討價還價準備

  在全球化日益把世界連結在一起的今天,“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中美兩國雖然同床異夢,但確實有著巨大的相互需要或者說共同戰略利益空間,而且中國對美國的需要比美國對中國的需要大得多。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必然接受美國“要約”的歷史宿命似乎還遠看不到結束的前景。那麼,說一千道一萬,中國的對美政策選擇就只剩下一條路:實事求是。

  什麼意思呢?一方面,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挑釁,中國在外交上針鋒相對的回應當然必不可少,而且調子絲毫不能比美國低。另一方面,根據美國的要價,提前準備處置預案,充分做好討價還價的準備,以免在危機發生時措手不及,進而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近年來日益興起的“危機管理學”也許能為中美關係中非常情況的出現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

  中國傳統的虎年到了,在國內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氛圍下,中國人民虎虎生威、虎虎有生氣地奔向未來的號角已經吹響。但是,將這種“虎氣”用到中美關係中的時刻還遠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