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金牌體育”下的生存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10-02-25 09:28:56  


 
  再看看中國女子冰壺隊。這是一支世錦賽冠軍的隊伍,但在外籍教練的眼里,奪金依然壓倒了一切。在這個“摸過冰壺的人比大熊貓還少”的國家,我想,這位外籍教練的“不理解”,與其說是不理解他的隊員為什麼只把冰壺運動當成了一項工作,不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會要開,不如說他不理解體育的舉國體制,不理解這一體制之下金牌的意義和運動員最有效的生存之道。

  當然有人會說,只要是運動員,想奪金牌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對於舉國體制之下的中國運動員來說,奪得金牌與沒有奪得金牌,尤其是能不能奪取奧運會上的金牌,絕對在各個方面都會是兩重天地。在要靠金牌數來博取體育強國位置思維方式下,一切瞄准金牌的強大獎勵機制就是必然。奪得了金牌巨額獎金撲面而來,而奪不到金牌,你甚至無法達到很多地方的最低工資標準,基本的生活都成問題。因此,與其說她們在從事的是體育運動事業,不如說是在從事奪取金牌的事業。對於生活在月工資500元水平線上的運動員來說,除了奪取金牌這“華山一條路”,至少在他的運動生涯中,幾乎已經失去了任何依靠自身脫離困境的機會。

  奪取金牌,不僅意味著徹底改變極其低廉的收入,甚至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對於一個體育項目的關注和重視。在中國,這種關注和重視,也不僅是這樣的體育項目將會擁有更多的觀眾和參與者,吸引更多媒體的視線,更意味著更大的話語權,更多的撥款,更好的訓練條件等“外部環境”,因為它擠進了“出成績”的項目隊伍,成為了下一次奧運會的“奪金點”。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中國當下的體育體制下,無論什麼比賽項目,無論是哪一個運動員,其實都是在同一條跑道上,奔同一個目標去的。(作者:李瓊)

新聞鏈接:對周洋獎金或超100萬的反思 

  來源: 中國經濟網 
 
  2月22日,長春市市長崔傑表示對冬奧會冠軍周洋的獎勵要參照王皓標准,周洋獎金或超100萬。(2月23日城市晚報)

  2月21日,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短道速滑比賽繼續展開爭奪,在萬衆矚目的女子1500米決賽裡,世界紀錄保持者中國18歲小將周洋,“以一敵三”突破韓國選手的圍剿,以2分16秒993的優異成績奪得金牌,並且刷新了冬奧會紀錄,打碎韓國該項目冬奧三連冠美夢,與此同時,周洋也讓中國冬奧代表團有了一屆比賽的第三枚金牌,創造了歷史。周洋在隊友相繼失利的極度困難時刻,自己挑戰極限,不畏強手追趕,孤軍奮戰在女子1500米決賽的滑道上,而且很頑強,很勇猛,也很穩健。周洋為國家爭了光,確實可喜可賀。但對周洋獎金或超100萬的報道,引起了筆者的思考。

  其一,我國的運動員都是專業的,從少年體校到國家隊隊員,都是有國家供養的,也就是說用的是納稅人的錢。按理說他們應該努力競標拿獎牌,為國家爭得榮譽,才對得起人民和家鄉父老。可現在拿了金牌,還要用納稅人的錢來獎勵,這合理嗎?難道象改革開放前用精神獎勵不行嗎?人家日本和韓國那麼有錢,為什麼對拿了金牌的運動員不搞金錢獎勵呢?我們為什麼不能學學人家,對各種運動會的冠軍的獎勵進行徹底改革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