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台北對決 戰略價值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0-03-08 11:04:25  


蘇貞昌能激出政黨輪替的新動能嗎?
  中評社台北3月8日訊/“民進黨最強棒蘇貞昌宣布參選台北市長,使年底五都選舉更具有台灣指標意義,關鍵不在台北縣長是否易手,而在台北對決能否激出政黨輪替的新動能。”民進黨籍前“立法委員”郭正亮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台北對決的戰略價值”,提出自己的分析。文章內容如下:

  蘇轉向北市,固然凸顯挑戰國民黨的更大決心,但也引發民進黨坐三勝局可能生變的質疑,萬一台北縣市兩頭落空,蘇更可能背負綠營罵名。這種質疑其實頗有問題,不但高估台北縣的台灣意義,也未正視台北對決的戰略價值。

  從人口統計來看,北縣三百八十七萬固然遠高於北市二百六十萬,但不管是政治經濟或文化影響力,北縣都遠低於北市。尤其在攸關台灣大選的主流民意塑造上,北縣幾乎毫無角色可言。

  正因為北縣並無輻射影響力,北縣選情往往更受制台灣主流民意,並不因當地執政即有特別優勢。例如二○○一年蘇貞昌連任台北縣長,得票五成一,小贏五萬票,但二○○四年陳水扁連任只得票四成七,北縣反而輸十三萬票。二○○五年扁政府貪腐已被揭發,儘管蘇以現任縣長全力輔選羅文嘉,卻只得票四成四,大輸十九萬票。二○○八年“總統”大選,民進黨聲勢已因扁案跌到谷底,儘管蘇身為“副總統”參選人,謝蘇配北縣得票仍慘跌到三成九,大輸近五十萬票。

  換言之,如果民進黨有心進取“總統”,就不能幻想地方民意可以加總累計成台灣民意,因為在“總統”大選中,台灣民意往往更受制於台北輿論,北台灣尤其如此。二○○六年九月,北市爆發紅衫軍百萬倒扁圍城,南台灣綠營原本不以為然,但在兩年後“總統”大選,這些台北輿論卻如星火燎原席捲台灣,造成民進黨創黨以來的最大挫敗。

  除了輿論劣勢之外,民進黨還要正視南北差距的不利現實。至今年元月,泛綠執政縣市(雲嘉南高屏加宜蘭)人口只有八百零六萬,但光是北台灣(北北基加桃竹苗)人口已高達一千零三十三萬;另以經濟產值比較,北台灣更高居全台灣七成以上。人口少數加上經濟劣勢,民進黨即使守穩南台灣,也難以撼動全局。展望“總統”大選,民進黨更必須正視搶攻台灣輿論高地的挑戰。

  由此切入,才能凸顯出蘇貞昌轉戰台北的戰略意義,畢竟坐守三席對民進黨而言,並無政黨輪替的戰略價值。更何況贏得北縣,並不足以對北台灣產生引導作用,更遑論輻射影響到台灣動向。不管是北縣、大高雄或大台南,都不足以創造民意新主流,只有台北對決才能激出扭轉全局的能量。

  台北市具有台灣領導地位,是“總統”大選的戰略高地,也顯示在台灣三位民選“總統”的相同資歷。不管是李登輝、陳水扁或馬英九,都出身台北市長,這絕非歷史巧合。當選台北市長固然並不保證“總統”勝選,但不經台北選戰,要想建立台灣領導人地位,不管對政黨或政治人物,恐怕都很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