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李鐵:國外為什麼沒有央企“地王”

http://www.CRNTT.com   2010-03-27 08:27:16  


 
  儘管歐洲的國有企業的比重比美國高得多,但對於國企的定位也差不多,側重於控制國防工業和經濟命脈(如能源、交通運輸、郵政、通訊、航空和金融等),並積極發展公益事業(如供水、供電、環衛、市政和文化等社會服務性的部門),這些企業的基本任務就是公共服務,很難盈利,它們不但不是政府的財路,反而多數是政府財政的負擔。

  在西歐各國,法國的國企比例最高,對它來講,這是一個沉重的歷史遺留問題。但上世紀80年代後期之後,希拉克政府推行經濟自由主義政策,使國有企業逐步從競爭領域中退出。進入90年代之後,經濟自由化的趨勢得以繼續。

  國企的天然缺陷

  為什麼國企應當盡量退出競爭領域?因為經濟史反覆證明了國企的一些天然的缺陷。最近,《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一書作者約翰.戈登(John Gordon)發表評論文章,列舉了國企的“七宗罪”,很有代表性:

  第一,政府是由政客而非商人所組成的。政客只能做政治決定,而不能做經濟決定。

  第二,政客需要頭條新聞,這將妨礙他們作出最符合市場實際的選擇。

  第三,政府做企業,花的是別人的錢,這和私企的責任和約束力是大不一樣的。

  第四,政府不能容忍競爭。

  第五,政府企業差不多都是壟斷企業,因此根本不會面臨競爭。但恰恰是競爭才使得資本主義作為一個經濟體系如此成功。

  第六,政府企業牽扯太多,決策低效。

  第七,國有企業很多時候都是由政府監管,這種自己人的監管顯然存在著天然的缺陷。

  雖然也常有人辯解,說國企也有效率高的,效率與所有制沒有必然的聯繫,咱們的央企不是盈利很厲害嗎?

  而實際上,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雖然2009年的央企利潤總額高達近8000億元,但如果分析利潤的來源和分布,就會發現,前40家中央企業的利潤幾乎占這些央企全部利潤的90%以上,前15家的利潤占全部利潤的75%以上。而這15家企業也好,40家企業也好,絕大多數又都是靠壟斷地位發展起來的壟斷企業,其所獲得的利潤絕非主要靠市場經營。其餘絕大多數國企要麼產能過剩,要麼政策虧損。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一則報道顯示,國企占60%以上的社會資源,對GDP增長貢獻不足30%,就業貢獻不足20%,這恰恰證明了國企的低效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