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張亞中:認同乃最終統一充分條件

http://www.CRNTT.com   2010-04-03 00:11:48  


 
  如果要建立“永久式和平”,不可能僅是依賴強權或霸權下的強制約束,也不僅是源於收益與成本計算而來的社會契約規範。真正的國際和平只有建立在國家自律、自願、互信與集體認同的基礎上才能夠達成。歐盟與美國是“朋友式的和平”,彼此有著相同的制度性認同,歐盟成員國間更有著文化、制度與同為歐洲人的共同認同,為“親戚式的和平”。至於兩岸,我們必須發展出包括文化、制度與同屬整個中國的認同,為“兄弟式的和平”,兩岸才有可能奠定永久和平並往最終統一邁進。

  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認為“和平”可以經由外在的安排而達成,社會建構主義則認為,這兩種主義都是屬於“物質主義”,亦將“和平”視為一個“物質”概念。我在多篇文章中所提出的“共同體和平”,不同於現實主義的“權力式和平”及相近於新自由主義的“互利式和平”。在“共同體和平”的概念中,國際關係結構或國際社會結構的本質是“觀念結構”,而非僅是“物質結構”,它是經由兩岸互動與話語的實踐而完成。外在的國際制度結合內在的觀念結構,不但可以制約著兩岸的行為,而且可以推動兩岸的制度認同,以及基於認同而形成的利益觀。因此,相對於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權力”、“利益”、“交往”等核心概念,社會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則是“認同”。簡言之,沒有共同的“認同”,人們不可能有“永久的和平”,兩岸也就沒有可以持久的和平發展。

  兩岸互動時應積極建立重疊認同的政策

  海峽兩岸在處理兩岸問題時,一直忽略了將建構兩岸的“重疊認同”作為政策的核心。“認同”不僅包括國族、文化,也包括制度與價值。在台灣,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的政府,都強調自由主義所稱的“民主”與“自由”。國民黨在國統綱領期間,是持“民主和平論”的觀點,認為民主、自由、均富應該是兩岸共同走向統一的核心價值;但是在李登輝的執政後,已經將自由與民主做為區別與大陸不同的防禦性工具,做為兩岸無法走向統一的理由,並用其操弄兩岸的認同。民進黨主政時,更用“民主”與“自由”來凸顯台灣與大陸的不同,不思如何透過制度性的合作,讓兩岸人民共同學習與共享彼此的價值,反而是刻意讓自由與民主的“價值觀”,作為拉開兩岸人民認同的工具,成為兩岸為沒有隸屬關係的“一邊一國”的認知基礎。

  基於兩岸政治上的長期隔閡,在兩岸互動初期,雙方是以戒慎恐懼的心情面對一個曾經以武力對峙數十年的敵人。無論是在“爭正統”階段,還是後來的“各說各話”時期,雙方的政府都是以“物質主義”做為兩岸關係的主要思考,而缺乏對於以建立兩岸共同認同為目標的政策思維。

  近年來,兩岸的經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但是由於雙方缺少足夠培養“重疊認同”的政策,使得兩岸間的敵意並沒有減少。雙方政府不僅沒有脫下白手套,也沒有放下手上的武器和彈藥,雙方口中喊的是新自由主義的“合作”,但是骨子裡仍然盤算著現實主義者在意的“得失”。這使得兩岸人民的認同與兩岸交流不存在著“正相關”的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