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當日本遭遇地震

http://www.CRNTT.com   2010-04-22 11:01:45  


 
  ○避難所“星羅棋佈”,儲備引用水可供1萬人喝3天 
 
  在日本,公立中小學今兒公園是常設的應急避難場所,與日本大多數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比起來,用“星羅棋佈”加以形容並不為過。位元於日本近畿地區中部的明石市,面積僅50平方公裡、人口不到30萬人,卻有約42個應急避難所和10個防災公園。市內的每個應急避難所都由3名志願者負責日常管理,在10個防災公園內都專門設置儲備倉庫和可供1萬人3天的飲用水的耐震型儲水槽,倉庫內儲備的專用防災食品保質期長達5年。 
 
  ○建築物抗震要求持續更新,校舍避難所定期加固 
 
  在阪神大地震中,公立中小學曾經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里,為地震的幾十萬難民提供了安身之地。在日本人的理念中,學校體育館等設施能夠容納較多難民、周邊隔離帶又能防止一定程度防止火災等蔓延,是理想的避難場所,阪神地震之後,更加讓日本人對校舍避難非常重視。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就實施了“校舍補強計劃”,根據這一計劃,全國各中小學校進行全面的抗震檢查,不符合文部省(日本的教育部)最新抗震要求的學校需要立即進行鞏固性施工。 
 
  從1996年開始,日本政府把各類建築的抗震基準提高到最高水準,要求除木結構住宅外,尤其是商務樓要求能夠8級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夠超過100年。每一次地震以後,國土交通省都會組織力量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對《建築基準法》的修改意見,阪神地震之後,這部法律已分別在1992、2000、2006年經過三次修改。

  ●結 語

  由於長期受地震騷擾,日本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幾乎都與防震有關,也正是這一特殊的生存條件,催生了日本龐大而細緻的抗震系統。地震依然是人類面臨的龐大未知世界的一部分,雖然日本已在技術和理念上為我們做了很多有益的實驗,但在面對地震的每一個環節上,依然需要我們持續的探索。 
 
  (網易評論《另一面》2010年4月22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