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對高盛的謾罵要減少民粹色彩

http://www.CRNTT.com   2010-04-26 09:22:48  


 
  激情的《環球時報》披露了高盛的一系列“惡行”。如高盛一方面詆毀中國國有金融機構的價值,卻獲得中國銀行的大量原始股權,“僅某個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高盛等華爾街公司賺了1300億人民幣,相當於中國每人給了美國100元。”在油價方面,高盛在2007年發表報告,指出原油價格要上升到每桶200美元,在中國拼命購買了價格為147美元一桶的原油時,高盛還與一些中國公司設下“對賭協議”,自己卻悄悄拋售原油。到了當年年底,油價降到34美元一桶。

  是的,筆者還可以舉出高盛更多的劣跡,如在期貨交易中圍剿中國公司,如在中國礦產資源中收割原始股羊毛等等。但這些無法掩蓋中國市場體制的失衡與公司管理的無能,反省能力顯然比轉嫁憤怒的能力更加重要。

  正因為中國公司相信中國金融機構內部信用存在很大障礙,對國內市場與投資者缺乏底氣,才心甘情願讓國外金融機構收割羊毛;正因為中國缺乏成熟的中介機構,才讓國外的中介機構乘虛而入,甚至財政部只信任國外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大多數時候對國內的會計師事務所造假閉目塞聽,才會讓中國資產的定價權部分落入高盛、標普等公司手中。高盛的一份研究報告就足以撼動中石油等公司的股價;正因為地方政府以引進外資、以GDP數據作為政績衡量標准,外資才一度享受了超國民待遇。正是我們認同了高盛的標准,是我們輕視國內的市場與法治,才將定價權拱手讓與他人。

  現在新一輪賤賣資產還在悄悄進行。各地城市商業銀行遵循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改制之路,注資、引資、上市,境外金融機構再次成為地方政府官員眼中的原始股東首選。官員們不願意改變城商行為地方政府融資服務這一根本屬性,也不願意放棄任命銀行官員這一難得的行政權力快感,同時對於引入外資給本地國際化貼金、對到國際市場考察情有獨鐘,引入外資於是成為惟一選擇。而外資願意借城商行之棧道,無非是因為目前政策對外資金融機構管控較嚴,與國內金融機構合作,是攻陷中國龐大市場的特洛伊木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