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816”巨洞裡藏著多少核秘密?

http://www.CRNTT.com   2010-05-20 14:03:53  


韓志平和老伴、兒子韓明、兒媳賈麗、孫子韓兆宇都是“816”的職工,一家三代命運隨“816”沉浮。
 
  1966年,製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甘肅“404”廠,向專門負責核武器開發製造的國務院二機部(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前身)報告:四川省涪陵地區白濤鎮條件較好,建議在此處建設中國第二套原子能反應堆,代號“816”,應對迫在眉睫的世界核大戰。
 
  報告迅速被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於是,在“404”一分廠負責保衛工作的副廠長韓志平,又一次奉命南下去搞“816”的籌備工作,日後擔任了副廠長,主管保衛、教育。
 
  “當時只知道我爸整天出差,幹什麼他從來不說,我也不敢問。”韓明說,“我們404長大的孩子,上學時就被老師教育:不該問的別問。”
 
  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子承父業是很自然的。1969年,17歲的韓明從插隊的甘肅玉門來到816廠上班。儘管父親是主管保衛工作的副廠長,母親也是廠裡一名處級幹部,他仍要從工人幹起。
 
  在韓明到工廠的那一年,中蘇關係愈發惡化,兩國邊境幾度爆發武裝衝突。負責816打洞任務的工程兵54師的兩萬多官兵,在重慶涪陵日夜加緊施工。
 
  但是,一直打了8年,最終打出一個包含18個大型洞和130多個導洞、支洞和竪洞,洞體總長度近20公里的大洞,整座山被挖空,堪稱世界最大的人工洞體。該洞核心反應堆部分頂層岩石厚達150米,足以承受上百萬噸TNT炸藥當量的氫彈當空爆炸。
 
  8年間,54師出了53位烈士,這些年輕的士兵多死於塌方、電擊等施工事故,另有18人在施工途中病故。由於嚴格保密,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之獻出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54師為他們修葺了一座烈士陵園,每個人都擁有一座堅固的水泥澆鑄墳墓。
 
  核反應堆設備開始正式安裝的那一年——1975年,韓明被816廠選送入清華大學核反應堆工程系,師從著名核技術學家呂應中。彼時,大批清華、北大的高材生被分到廠裡,扎根在這個普通地圖上都不標明的偏僻山鄉,不少人最後找了農村媳婦。
 
  上世紀70年代,世界陷入冷戰,中國卻是火熱。在從四川、雲南、貴州到陝西、甘肅、寧夏這些被稱為“大三線”的後方地區,1000多個軍工廠、重工業企業搬遷至此,日夜兼程地生產槍炮坦克戰備物資。
 
  “816”所在的白濤鎮所有居民都被遷走,一個警衛團荷槍實彈的兵力守衛在工廠周圍。廠裡起了個掩護名字,“建峰”,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不過,在當時的“816”下一代人眼中,這段時光卻是最甜蜜的。
 
  41歲的建峰集團物業公司辦公室副主任向偉回憶童年,每逢夏季,父親從廠裡背回一個鼓鼓囊囊的麻袋,倒出來是一堆三五十斤金黃翠綠的新疆特產哈密瓜。剖開,香甜四溢。完全免費。
 
  816廠的生活區在距離那個洞15公里處的麥子坪村。名為“村”,實則比當時的白濤鎮繁榮得多。涪陵地區政府為它配置了糧油、副食、蔬菜和百貨公司。工廠的福利待遇遠遠超過涪陵市內的一般單位。
 
  “當時廠裡為了存放從寧波運來的刀魚,還特意修了一排冷庫。”韓明回憶說,816廠的行政級別是正師級,與當時的涪陵地區平級;它還擁有自己的子弟中學、小學、中專、技校、電大和公安分局。這些單位都由他父親分管。
 
  當時的816廠如同一個獨立王國,與涪陵當地的政府部門幾近老死不相往來。偶爾打交道,對方往往將他們驚為天人。“哎喲,你們是搞原子彈的,正師級單位……”
 
  這種福利和榮譽感,自然吸引著逐漸長大成人的“816”二代。1981年,這座尚未投產的工廠職工人數達到5240人,這一數字在20年內都未被超越。
 
  最後入職的是兩個複員士兵。其中一個是一名客車隊駕駛員的兒子孫竹軍。因為等不及幾個月時間,他直接跑回來接了父親的班,連部隊複員證都沒要。
 
沒有造出蘑菇雲,倒種出了一堆蘑菇
 
  兒子韓兆宇出生那年,韓明的人生發生了一次重大轉折。整個816廠亦如是。
 
  1982年5月4日,二機部由全國人大批准改名核工業部。不到一個月,它便正式通知816廠:由於產品屬“長線”,超出國家需要,根據副總理張愛萍和國防科委指示精神,正式轉為緩建項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