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端午節是誰的?

http://www.CRNTT.com   2010-06-14 08:34:13  


 
  劉教授主要是從學術立場分析,認為端午節究竟源自哪個年代,目前仍舊存著多種說法,未能準確地定論。而中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申報端午節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介紹中卻準確地把端午節的起源定位於2500年前。在他看來,端午節被確定為2500年數的特殊意義在於,和在2005年成功被列入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據知有2000多年歷史的韓國江陵端午祭比較,在年數上至少領先。劉教授也從韓國申報江陵端午祭時引發的“中韓端午申遺之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權劃分的問題展開討論,提出僅靠現代民族國家的主權概念來思考這個問題的局限與困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2001年開始,每兩年一次對各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申報做出評選。擁有豐厚民族傳統文化的中國自然次次上榜,如今入選項目已達世界之冠。2001年崑曲以表演藝術榜上有名。2003年古琴以傳統藝術入選。2005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及蒙古族長調民歌被列為代表作。2009年更破天荒在76項入選項目中占有了22項,被列入的項目包括我們較熟悉的端午節、書法、篆刻、剪紙、媽祖信俗、福建南音和廣東粵劇。

  其中,劉教授把端午節形容為“申請序列不自然”的入選項目,因為若以中國傳統節日的地位來排列,春節理應首先被納入申請序列,但倒序讓端午節先登場,自然與韓國率先申請端午節為其文化遺產所激起的衝擊有關。

  然而,這個“刺激”也帶來了果效,它不只激發需要傳承古老端午習俗的積極反應,也催促政府與百姓進一步去重視和保護自身的傳統文化遺產。在商討該如何為文化遺產注入生命力時,以傳統為根基,不時融入了新元素,注重年輕人的參與與繼承的韓國江陵端午祭,實不失為可借鑒的榜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