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少林寺:一座寺廟的現代生存

http://www.CRNTT.com   2010-06-18 12:07:14  


 
武功的延展方式

  事實上,武功在現代社會都缺乏印證——同樣是90年代進寺廟學習武功的武僧團延莊教頭把現在的武功分成了幾類,本來就有各自的表現方式:電影裡展示的是掛了繩索,僅供拍攝的武功;自己師兄在公安機關裡教授的是實戰的武功;可凡是進了少林寺武僧團的,學的就是最傳統的武功:“不按國家比賽規則,不受約束。照理說這種功夫最有攻擊能力,可是另一方面,禪武合一又要求我們的功夫不去注重輸贏。所以,我們武僧團慢慢摸索出一套最嚴格的舞台表演功夫,這種功夫,只有會看的人才能看出門道。”

  走這種武功的路子,也源自釋永信的規定:“少林武術是為了修禪而存在的,不是為了競技。修禪才是少林的核心。”延莊說,方丈的規定,一方面是為了修行;另一方面,是為了把真正的少林寺武僧團與冒名者區分開來。

  少林武僧團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遭遇競爭。“最初時候,我們設計的節目也沒什麼特點。”

  那是武僧團初出江湖的階段。表演的項目還有撞石頭、對刀槍等傳統江湖賣把式的辦法,表演地點,也局限在鄭州、海南等地。延莊還記得,有一次一個師弟帶領僧團上台表演,對方准備的石頭不對,換了幾個人去撞都沒撞斷,最後師弟憋足了勁頭,運一口氣,硬生生把那塊十幾厘米厚的大石板撞開了。他說:“這不值得驕傲。少林功夫肯定不是通過撞厚石板來體現的。”

  與延奧一樣,滿面大胡子的延莊也是在外界習武遇到困境的時候,才進入少林寺武僧團的。“我也是80年代開始習武,有陣子開武校收學生。可是突然不明白怎麼遇到瓶頸了,自己的學生都當了全國冠軍,也有亞運會冠軍的,我卻毫無進步。”在這種情況下,他進入少林寺學習功夫,練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明白,最好的功夫,是“大象無形”。

  “我們無論是武僧團的成員,還是教學方式,慢慢地全部與外界區分開了。”這種轉變,2000年後完全定型。延莊說,武僧團從招收學員開始就不一樣:“我們招進來的孩子不滿18歲的暫時不能出家,可是也按照佛門清規進行約束,還要誦經,甚至也需要清晨5點起床早課。等到18歲再讓他們自己決定,是出家,還是還俗。出家的就要接受沙彌十方戒。”

  在延莊和延奧看來,武僧團學習的少林功夫,注重原汁原味,雖然不與人交手,可是要求有“殺機”。延莊解釋,外人聽到“殺機”會誤會,其實這是指內在的爆發力和速度感。這種內在功夫,很多是通過禪修才達到的,“年紀小的成員,不能練習《易筋經》那樣高深的內功,可是打坐這種基本的禪修一定要做”。

  這樣培訓出來的成員,能適應不同的表演要求,武僧團的成熟,代表著少林寺的武功由民間轉向廟堂的時代開始。武僧團分為4個隊,我們到的時候,其中的3個成人隊都外出表演了,一個在世博會,兩個在海外。“在世博會的那個隊注重表演的是傳統套路,一招一式的變化多端;而去非洲那個隊突出的是力量感,這些節目雖然請人編排過,可是核心還是他們一拳出擊時展現的力量和速度。”

  延莊任教頭的是預備隊,初次接觸,立刻就能看出與外界武校的不同——延莊並不站起身示範,可是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們還是很專注,動作簡樸,毫無武術比賽中常見的跳起伏低的炫耀性動作。但是在出拳的時候,空曠的大廳裡能聽得見出拳帶起的風聲。“力量在內,而不是表面上的好看。”延莊說,“這就是在傳承老佛爺的香火。”

  訓練結束的孩子紛紛走到延莊身邊問好,有的把手中的傘拿給他用,有的向他請假下山,眼神也由剛剛的淩厲,瞬間就轉為了溫順。氣質上和外界武校迥異,延莊說這就是“禪武合一”的結果。

  方丈的解釋是:寺院里清規戒律甚多,可是仔細想來,這些戒律,首先是教會這些孩子怎麼做人。“能進來的就是緣分。”所以,就算是沒受戒就還俗的團員,修煉的也不是外面武校那些“沒有信仰的武術”,看上去自然和外面的武校學生兩樣。

  武僧團的贏利並不多。延莊說:這次去世博會的那個隊伍,盡管有文化部補貼和河南地方政府的補貼,可是還是有幾百萬元的缺口。在某種程度上,不贏利的缺憾,被榮譽感所彌補了。“少林寺的武僧團和外界的武僧團出國訪問的級別是不一樣的,我們去俄羅斯,被普京總統帶著參觀克裡姆林宮,還親自招待我們吃午飯。”

  武僧團的表演和出國訪問,是少林寺武功目前被外界所接觸的唯一方式,而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給少林帶來了更多的名氣和資源。

  很多外界武校的孩子,因為少林寺的武僧團能出國,所以覺得是一個好機會。方丈的4個侍者之一、20歲的延戰就是這樣入寺的。他從小在少林寺周圍的武校學習傳統的少林功夫,一次武僧團招收新人。“17歲的時候,我考上了武僧團。”18歲的時候,一年的寺院生活,就轉變了他的人生,“我轉為常駐,出家受戒,不願再做武僧,而去幫助老師傅賣書”。在少林寺裡,出家的僧侶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有選擇權,並不靠分配。大概是自己賣書的認真精神被方丈看在眼中了,賣書一年後,在一次全體會議上,毫無預兆地,他被方丈宣布為自己的侍者。“我的前任,去少林寺的下院做執事了。”同受戒的師兄弟們於是紛紛恭喜他。

  不過這種前途,並不是這個職位為大家所看重的原因。在少林寺,侍者的位置距離方丈最近,“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延戰現在的工作,雖然只是每天為方丈去齋堂端飯,並且在方丈室門外帶領客人,不過他很感自豪。

  至今,少林寺很大的吸引力還是來自於武功,每在寺中碰見一僧侶,最初都由於學武的機緣前來,這就保證了少林寺的武僧團不缺乏後繼者,武僧團多達200多人,比起同等規模寺廟的僧人要多,這些學武出身的僧衆,正是少林寺自我重建的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