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壓倒明王朝的最後稻草

http://www.CRNTT.com   2010-07-17 08:50:00  


 
  4 從權力之爭至國家崩壞

  明末史料,無論官史還是野史筆記,十之八九,出自東林一脈,因此一旦事涉東林黨,則多有文過飾非之跡,甚至於顛倒黑白、造謠污蔑,即使如黃宗羲這樣赫赫有名的大宗師也不能脫出這一窠臼,從萬歷到天啓時發生的一系列“京察”事件,亦是如此。

  明代官吏的大計——也就是官吏的考察,有所謂“京察”和“外察”,這在萬歷之前是極為嚴肅的事,但無論清官、冗官、貪官,卻都莫不視被核察點名批評為終身洗之不去的人格及政治污點,所以人人凜然,廉恥之心常在,因此它既是一種他律,也讓官員們因此而自律。

  然而從“癸已京察”起,到“辛亥京察”和“丁已京察”之後,在大計中被點名彈劾者,幾乎人人都知道是因黨爭而致,與被彈劾及被計官吏的品格和政績幾乎再無什麼關系,所以實際上京察和外察已全然失去了正常的評判標准職能,徹底淪為了一件黨爭工具,甚至可說是成了黨爭的代名詞,士大夫官僚們也因此徹底失去了對大計的那份尊崇,再也不把大計當一回事,其凜然及廉恥之心自然也蕩然無存,致使吏風日壞。正是一系列“京察”事件徹底敗壞了弘、正、嘉、隆數朝間士大夫廉恥自重的風氣,敗壞了這種由他律進而使官員自律的環境,進而導致整個國家機器在內耗中崩壞。

  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如大幹旱、農民起義、任用閹宦甚至崇禎末京師瘟疫橫行乃至當時正處於小冰川氣候等等,也被列為明亡的原因。但上述的明官吏和士人們起自明中期的種種思想及意識形態上的轉變,卻是明亡的最深層次的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