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梧桐山下的現代“私塾村”

http://www.CRNTT.com   2010-07-14 12:29:14  


 
新聞鏈接:

現代私塾,有利也有弊  ——訪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徐梓 

  記者 柳霞 2010-07-08 光明日報  

    私塾,這個在上世紀初已經消失在中國教育體系里的概念,今天又被重提。“國學館”、“日日新學堂”、“儒願學堂”、“今日學堂”、“九雯學堂”……一個個點染著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名字,開始行走在現代教育邊緣,叩擊著少兒教育的大門。7月6日長期關注私塾教育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徐梓教授,就如何看待當下的私塾教育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私塾重生的緣由 

  記者:目前各種私塾在我國大量出現,它們跟歷史上的私塾有何異同?

  徐梓:我國古代的學塾,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東家延請塾師來家教授自家或親屬子弟的家塾;二是富商顯貴、地方政府或家族倡議並出資興辦、免費向特定學童開放的義塾;三是塾師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廟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設館招收學童就讀的私塾。現代私塾主要是由塾師或特定的組織開設的,就辦學的主體來看,稱之為“私塾”是貼切的。 

  傳統的私塾主要從事啟蒙教育,稱為“蒙館”,在教學內容上主要是識字。現在的私塾,則因為創辦者目的的不同,所學內容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但總的看來,則是以學習國學經典為主,不過比古代私塾中所學內容要寬泛許多。 

  記者:很多家長選擇送孩子到私塾讀書,而放棄了學校教育,私塾對他們的吸引力主要在哪里?

  徐梓:傳統的私塾教育,有很多值得我們現在借鑒的做法。比如,提倡“教子嬰孩,教婦處來”,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在幼年時期就要及時施教;主張教學過程中,體現愛教結合、寬猛相濟的精神,切實遵循識字為先、少授專精、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學內容上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為目標;在教材的編寫上,注重適應兒童的性情,做到句子短小、形式整齊、和諧順暢、有韵便讀;在教材的選擇上,選取那些讀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鏗鏘悅耳的讀物,以引起兒童的興味,使之易於接受,樂於接受。這些做法,是私塾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由所在。 

  現代私塾的創辦者和把孩子送進私塾的家長普遍認為,學校教育採用大班教學的方式,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學生接受不到個性化的教育。教學以知識的傳授為主,在升學的壓力之下,冷落了德育,輕忽了做人的培養。很多家長認為,學生花費了很大氣力所習得的內容,往往有知識沒文化。 

  在講究實用的當今社會,那些將自己的孩子送進私塾的家長,大都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他們不滿現代的學校教育,不滿單純的應試教育,但又無力改變這種狀況,只好另覓蹊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