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陸寺院為何被國民黨副主席批評

http://www.CRNTT.com   2010-07-14 09:48:08  


 
  被商業化、被產業化,是幾乎所有名山大川、名人故居、宗教寺廟堂觀的命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官員圍繞著經濟增長率展開了激烈的政績競爭,而發展旅遊業被認為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捷徑。地方政府紛紛發掘和經營本地的文化資源,幾乎所有的文保建築、宗教場所、名人故居,在政府眼裡,都變成了可用以發展旅遊業的經濟性資源。

  舉例來說,同為佛教寺廟的少林寺,其運營架構似乎與普陀山類似。少林寺所在地政府就圍繞著少林寺,劃出了一個覆蓋面相當廣泛的“嵩山少林景區”,少林寺也被納入到景區管委會的管理之下。這個景區與少林寺,這個景區的政府及地方政府與少林寺院方之間,形成了外人看不懂的關係。政府與寺院、佛事與商業之間的關係,顯得錯綜複雜。少林寺在與政府的政治關係之外,又平添了一層經濟關係。這種關係的總體結果是推動少林寺商業化,坊間甚至曾有過少林寺將要上市的傳說。

  也正是基於純粹的經濟目的,地方政府對於修繕、重建寺廟、故居,有極高熱情。比如,媒體曾報道,今年10月22日,是理學大師朱熹誕辰880周年紀念日。這引得兩省四地——福建的尤溪縣、建陽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爭相以“朱熹故裡”為名,傾注地區和省域之力,匯聚總量超過40億元的資本項目,準備大興土木,以作聖人“壽禮”。

  然而,這絕非聖賢之幸,因為,在所有這些項目中,孔、朱這樣的聖賢,或者西門慶這樣的流氓,都被當成地方政府追求經濟增長績效的手段。這些帶著文化面目的建設項目,都是所謂的“文化搭台、旅遊唱戲”,或“招商引資唱戲”。聖賢不過是為政府旅遊產業搭了一個台子而已,主角卻根本不是聖賢。

  同樣,在政府的產業化經營規劃中,寺廟、堂觀包括名山大川本身,都不是主角。主角是金錢。也正是基於地方政府這樣的產業化安排,中國幾乎沒有不收取門票的景點。政府的產業化策略讓所有的景點,不論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都喪失了公共性,都變成了封建化的領地,國民普遍的觀賞權被無情地剝奪。而地方政府在收錢的時候,一點也不難為情,因為,它像一個投資者那樣思考問題:既然我投資了這麼多錢,我當然就得收回投資,並且賺取一定利潤,否則,我豈不是做了賠本買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