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禁得起推敲的國史是怎樣修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0-08-11 09:16:00  


 
  耗巨資修史誠意可嘉,成果待考
 
  國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誰的禮物  “斷代為史”,歷史原本就是一項耐得寂寞、需得時間的慢工細活,而官方工程往往限時、限量,恰於修史的規律相悖,揭傒斯的例子固然是極端了一些,但不久前的某“獻禮”工程,不也因為要趕在某個“節點”出“階段性成果”,弄出一鍋夾生飯來麼?再往前點,為了修纂“前四史”並趕在獻禮前完工,儘管動用了當時史學界名家,但是仍無法完工,卻因為時間過緊,導致“前四史”的整理方式、體例都不一樣,影響了整個修纂過程。
 
  修國史者越多,史書的思想性越差   不僅如此,修史不同於考古,甚至也不完全同於歷史研究本身,而更多帶有一種修史者對歷史現象的解讀色彩,這從“春秋三傳”,從二十四史發端的《前四史》就已見端倪,同一套史書參與者越多,這種解讀色彩也就越弱,往往反倒會影響史書的思想光輝,《二十五史》中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正是由一兩人牽頭的幾套,如《史記》、《漢書》、《三國志》、《新舊唐書》和《新五代史》,而唐代、清代修史由於參與者眾,不免“相互打架”,這並不是偶然的。中華書局此次“國史修訂”能否打破這一怪圈,仍需拭目以待。
   
  僅作微調不必勞師動眾,不妨按純學術來做   其實正如中華書局總編輯徐俊先生所言,由於是“輔助加工”而非直接創作,政治風氣對老“點校本”的影響微乎其微,相比較於唐初對南北朝史書的直接增删篡改,和元、清對涉及避諱處的删削,老“點校本”對二十五史正文的改變,只是段落、提行、標點符號等,而在注釋方面,也僅僅是繁簡詳略的不同,並不傷筋動骨,這種現象不獨在史學,在其它傳統國學領域,如《康熙字典》、《全宋詞》和《辭源》等的編纂方面,也出現過同樣的現象,其中飽含著老一輩學者的良苦用心。正因如此,如果“國史修訂”仍限於版式、標點和訓詁方面的微調,陣仗其實無需很大,裴鬆之注《三國志》,注解的字數倍於正文,不過一個人搞定;胡三省於顛沛流離中訓詁《資治通鑒》,其間還丟過一次書稿,仍然可以獨立完成。人少事簡,固然工作量大,工作周期長,卻也省卻了協調和磨合,只要不把“修訂”當做一個獻禮性的、限時限量完成的使命,而僅僅當做一項精益求精的純學術工作,早一天完成固好,晚一天完成又有什麼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