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國“後發優勢”的中國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10-10-27 08:37:35  


韓保江教授分析,中國經濟不僅不會裹足不前,而且還會繼續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始終保持9.8%以上的高速增長,貧困人口也由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009年的1500萬左右,由此創造了世人矚目的“經濟奇跡”。然而,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難祛,世界經濟陷入低迷,特別是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和資源價格不斷上升而造成的傳統比較優勢的流失,人們開始擔心未來中國還能否繼續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勢頭。有些國外學者甚至認為中國也將有可能患上“日本病”,經濟增長將陷入低迷而裹足不前。

  瞭望發表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韓保江文章稱,仔細分析,中國經濟不僅不會裹足不前,而且還會繼續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而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就是作為發展中大國的發展空間和通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獲得的新的“後發優勢”。

  講到發展空間,那就是中國的經濟與成熟的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巨大差距。工業化水平也只是到了“中後期”,要實現真正的工業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城市化的空間就更大,2009年中國城市化率只有48%左右,比同等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約低10個百分點,比同等工業化水平國家約低26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約低40個百分點。如果再把13億人口這個因素考慮進去,那麼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仍將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出世界任何國家都無法與之相比的發展空間。也正是如此,由工業化和城市化所帶來的需求空間擴大、資源配置效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成為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的基本動力。

  文章表示,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帶來的“後發優勢”,就更增加我們對未來中國經濟仍能保持較高速度增長的信心。首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使中國經濟增長擺脫單純依靠資源和物質消耗增加,進而依靠技術和管理等非物質生產要素貢獻的新的增長機制。總體來看,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70%來自技術進步的貢獻,而中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到40%。如果通過自主技術創新或技術引進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把中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發達國家的一般水平,將會在物質投入和資源消耗保持不變甚至降低的情況下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