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我和“三家村”

http://www.CRNTT.com   2010-12-20 13:44:35  


 
  7月14日,彭真專門召集市委常委會聽取市委宣傳部《關於創辦市委理論刊物的意見》。當時市委宣傳部提出了二三十個刊名,如躍進、公社等,彭真都不滿意,要求宣傳部再提幾個。在主編人選問題上,彭真考慮到鄧拓。他說:“鄧拓來了就好辦了。”

  當時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總編輯的鄧拓,在1957年反右派鬥爭中因不能充分“理解”“引蛇出洞”的“陽謀”,沒有在《人民日報》上和報社內積極組織大鳴大放,遭到了毛澤東的“書生辦報”、“死人辦報”的嚴厲批評,受到冷落的鄧拓不得不離開《人民日報》。

  鄧拓被罷官後,彭真通過中組部把他調到了北京市委,任書記處書記,分管文化教育工作。

  鄧拓到任後,彭真在10月初召開了北京市委書記處會議,正式宣布成立以鄧拓為首的編輯委員會。編委會的成員是:鄧拓(市委書記處文教書記)、陳克寒(市委書記處書記)、蔣南翔(市委常委、高教黨委第一書記、清華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高教部部長)、楊述(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教黨委第二書記,後調科學院)、範瑾(市委常委、副市長、北京日報社社長)、程宏毅(市委黨委、副市長)、廖沫沙(市委委員、統戰部部長)、趙凡(市委書記處書記、副市長)、張文鬆(市委常委、教育部部長)、張大中(市委候補委員、宣傳部副部長)、陸禹(市委委員、工交部副部長)、李晨(市委委員、教育局局長)、王漢斌(市委候補委員、辦公廳副主任)等13人,其中常務編委8人。

  接著,鄧拓抽調人馬,著手組建《前線》編輯部,並確定編輯人員的分工:蕭遠烈,協助鄧拓、張文鬆負責總的日常編輯工作,後任命為編輯部主任;許文,負責工業交通,後任命為工業組組長;吳瑞章,負責農業,後任命為農業組組長;李光遠,負責思想理論,後任命為理論組組長;李筠,負責文化教育,後任命為文教組負責人;韓佳晨,負責評論。以後蘇星曾擔任過短期的編輯部副主任。《前線》從創刊到結束,除韓佳晨調走外,其餘5人都堅持了下來。

  關於刊物的名稱,彭真親自審查,對宣傳部提供的名單仍覺得不滿意,他曾提議刊物取名為《戰線》。經過多次討論,反覆斟酌,直到11月4日,彭真才最後將刊物定名為《前線》。為此,他給鄧拓寫了封信:“鄧拓同志:請你最後再和書記處同志們一商,刊物的名字是否即定為前線。”後來,彭真解釋說:“前線”兩個字有戰鬥性。“我想了很久,提出了這個名字,意思是北京什麼工作都應當站在最前線”。於是北京市委的理論刊物便有了個能體現北京市指導思想的響亮名字。彭真還親自為《前線》題寫了刊名。

  那麼,《前線》總的指導原則是什麼?《前線》發刊詞開宗明義地指出:“《前線》是北京市委主辦的理論刊物。它將用毛澤東思想即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跟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思想,用不斷革命的精神,指導自己,努力使自己成為北京市黨的組織及時地反映現實,指導實踐,改造現實的思想武器。”

  這個發刊詞的構想體現了彭真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思索與認識。1958年10月底,彭真在北京市委書記會議上提出:發刊詞要“同過去的文章不同,這次的鋒芒要對工人階級和無產階級政黨內的不良傾向,不是針對資產階級”。“這個發刊詞主要解決的是理論與實際的關係,批判主觀主義,即批判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會後不久,彭真將張文鬆、項子明、項淳一、王漢斌、張彭5人召到自己家里,詳細口授了發刊詞的內容。事後,依記錄整理出了發刊詞第一稿。彭真親自動手改寫,經過幾次反覆修改,終於寫成《站在革命和建設的最前線》。

  稿子寫成後,彭真將其印發給蔣南翔、胡繩過目,以徵求大家的意見。11月8日,彭真專門召集市委常委討論發刊詞。會上有人提出,發刊詞中“他們太喜愛舞台上員外老爺的四方步了”這句話太尖銳了,最好改得緩和些。彭真說:“我就是要寫的尖銳些,文章糊里糊塗沒有棱角,我最討厭了。我寫這些東西,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我腦子里都有模特兒。”在討論中,彭真還特意就他提出的“按客觀可能達到的最高速度,健康地前進”這一口號,徵求大家的意見,李琪認為這個口號“(主客觀)兩方面都講到了,可以。”

  1958年11月25日,《前線》創刊號與廣大讀者見面。而時隔幾十年後再回頭細讀這篇發刊詞,益發覺得它的分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