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 
中評論壇:台灣歷史課綱 涉大是大非

http://www.CRNTT.com   2010-12-26 00:14:00  


 
  兩岸現在的文化交流應檢討

  可是,現在整個台灣的主流思維卻是以異己關係做為思考的基礎。目前國民黨在談到兩岸的文化交流時,就說了一套順序是,先經濟後文化、先軍事後政治。其實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猶如一部車子四個輪子,車輪的滾動不應有先後順序,而是應該齊頭並進。或許有所謂的前輪帶動或後輪帶動,但是四個輪子必然是同時要轉動。

  兩岸文化交流目前的主要思維還是停留在兩個層面。一是文化產業的合作,例如文化創意產業,這還是一種物質化的交流,與經濟交流的本質沒有多大的差別。另一是交流僅侷限在傳統文化的交流,例如兩岸故宮或其它博物館收藏品的交互展覽;或民族歷史文化的探索,例如共同對清史或明史的研究、儒學的討論,這種交流屬於一種“同中找同”的範疇,這樣的交流固然可以增加彼此對於同屬中華文化的認同,但是在涉及兩岸政治的國族重疊認同方面的效果極為有限。

  那麼,除了上述兩種類型的文化交流外,還有哪些文化交流是值得推動的呢?我個人認為,宜將兩岸文化交流的標地放在近百年的中國,特別是從甲午戰爭開始、中國的現代化、日本侵華、國共內戰、兩岸分治,共同站在所有中國人是個命運共同體與追求現代化兩個立足點來看待,嘗試為兩岸逐漸已經分離的史觀找尋共同點,探索兩岸中國人曾經所走過的路,共同來維護歷史、檢討歷史,共同在百年歷史中找到我們命運共同體的記憶與感覺。

  簡單地說,文化交流物質化固然有其必要,但是如何透過兩岸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以強化兩岸同屬整個中國,彼此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福禍同享共擔的重疊國族建構認同,實有其必要,唯有如此,才能拉住逐漸遠離的異己認同。

  在實際做法上,兩岸可以透過研討會、共同拍攝紀錄片、共同編寫北伐史、抗戰史、內戰史、中美關係史等種種途徑來強化兩岸的共同歷史記憶。雙方對於歷史的記憶與詮釋必然不同,但是願意呈現不同,也是共同重疊認同的一部分。在認同問題上,最可怕的是冷漠與不在乎,當台灣不在乎大陸如何書寫百年中國歷史時,才是兩岸最大的不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