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維基解密和全球外交 | |
http://www.CRNTT.com 2011-01-07 09:33:00 |
1)例如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中,美國政府通過間諜手段、口頭威脅和援助誘惑,讓哥本哈根協議通過,而美國減排承諾在所有發達國家中最低。 2)關於中東地區針對伊朗的電報,讓讀者看到了中東政府在反美宣傳背後私下對伊朗的敵視。這部分的電報,不但沒有像阿桑奇說的那樣揭露不可告人的秘密,反而在為美國外交做背書,以至於內賈德總統直接說他認為維基解密是美國可恥的宣傳,不可信。 3)關於朝鮮問題,電報也幾乎重複了國際常識:朝鮮依賴中國支援,但中國並沒有很強的對朝影響力。 這樣的洩露,其實本是國際政治記者的日常工作,因為一般的外派優秀記者,應當和美國外交官有著類似的消息渠道,而且這種渠道得來的消息並不代表準確。 但因此遭到威脅的並不是被洩消息的內容,而是這些消息渠道本身。媒體報道這些事情,也會對消息渠道加以保密,而這次維基解密報道出來的這些故事,雖然以×××覆蓋了一些名字,但依然洩露出不少的人名。更重要的是,這25萬份文件的原文,必然會最終再次洩露,也就是徹底摧毀了美國外交系統常年建立的所在國外交官、專家、記者、NGO人士的信任圈子——所謂“最後三英尺”外交圈。 後維基解密時代對信任圈的補救方法,只能是讓這樣的“公共外交”更加透明。不過,這在西方社會可以慢慢做到,但在非西方社會,要做到還有一定的距離:言論自由是更加透明外交的基礎環境。即便這樣對應,還是無法抵消信任圈逐步消失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真正內容敏感的洩密是美國全球戰略地址名單的洩露。美國在全世界指定了一些外國場所,判定一旦這些地方受到恐怖主義襲擊,就會傷害美國利益。這個名單雖然受到維基解密網站的編輯,沒有指明具體地址,但這個名單本身,也足以證明“電報門”的危險性,也引起一些美國議員要以“恐怖主義同謀”罪名起訴阿桑奇的想法。這個名單本應該有更高的秘級,避免讓300萬人之眾讀到。 本質上,在阿桑奇的維基解密打擊下,原來擁有信息主權的民族國家政府和大企業,被迫重新考慮如何在信息民主時代調整秘密和公開之間的關係。這個時代,剛剛開始,整個政府和大企業行事風格都會慢慢改變。 2011年01月06日14:10 來源:南風窗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