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民族主義“狼來了”嗎?

http://www.CRNTT.com   2011-01-08 09:23:19  


 
  “在90年代裡,中國知識分子的大多數都謹慎地對民族主義話語保持距離,並且明確地拒絕仇外的民族主義,所以民族主義者在思想界並沒有多少支持者。2000年在中國出版了一本文集,收集了44篇討論民族主義的文章,其中只有5、6篇明確支持民族主義;除了王小東之外,其他作者都不願意表達出《中國可以說不》那樣的具有仇外傾向的民族主義情緒。”

  而且,馬先生文中提到的這些學者,以及更多的學界和媒體人士,批判民族主義思潮的文章和訪談,幾乎都是在代表“主流意識形態”的最傳統媒體——報紙上刊發的。而他們所批評的所謂“近年來中國社會最為喧囂”的極端民族主義言論,卻多半只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浮沉,是所謂“網絡愛國主義”,基本登不上報紙,也很難登上影響稍大的主流刊物。

  這與中國報紙編輯人群體的主流價值選擇有關,也與政府對報紙導向的嚴格管控有關。在反對極端民族主義的問題上,媒體與政府幾乎總是一致的,大家都不希望把中國與列強的關系搞僵。“憤青”們要發聲,除了上網呐喊,也只有出書還稍微容易一點兒。一方面,政府對於出版業的管控尺度要比報紙寬鬆;另一方面,相比報界,出版業更受那些只知賺錢的“無腦”書商、而非作為知識分子一員的職業編輯人左右。正如馬立誠先生文中提到的,在出版業,“民族主義是筆好買賣”,“憤青是個(供書商騙錢的)大市場”。但既然只是為了賺錢而已,在這些書背後,也就沒有多少“導向”意涵值得較真兒了。

  批評者與被批評者在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上地位的極度不對稱,本身就否定了類似“現在的中國,真真假假的民族主義已經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斷言。

  馬先生文章的主要篇幅,用在批評反映了民族主義觀點的8本書。但這些書的實際影響力,遠沒有馬先生所擔憂的那麼大。而且,這些年出版的反對民族主義偏見、為民族主義 “解毒”的書,數量和傳播效果都比上面那些要大得多。

  香港大學原校長王賡武教授最近接受《南風窗》記者采訪時談到:“我不敢說我不擔心民族主義,如果純粹感情用事非常危險。但目前看來,這並不是主流。”《民主的細節》的作者劉瑜女士也說:“這兩年民族主義的思潮不像90年代那麼有市場。”

  劉瑜女士說上述那番話時,提到了一個很獨特的參考指標——“豆瓣”網友評分:“我那天在"豆瓣"上看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像《中國不高興》這種民族主義情緒很重的書評分是5.2分,像梁文道老師的《常識》是8.3、8.4分。它們都是幾千甚至上萬個讀者的評分。”

  在豆瓣網上,我們還能夠看到,劉瑜 《民主的細節》讀者評分高達8.8分,過半數讀者給它評的是最高等級——五星級,其總投票人數達1.2萬,超出了《中國不高興》將近兩倍;龍應台女士的《野火集》得分同樣是8.8分;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高達9.1分;林達系列作品中,《歷史深處的憂慮》9.0分,《總統是靠不住的》8.8分,《我也有一個夢想》8.9分,《帶一本書去巴黎》8.5分,《一路走來一路讀》8.3分,《西班牙旅行筆記》8.6分……這些都是公認的反“憤青”名作。

  而《中國可以說不》和《中國不高興》一樣,僅得5.2分;摩羅的《中國站起來》竟只有5.0分,而且發布近一年來僅有220餘人投票,其中36%的人給出的是最低分!馬先生批評的另一本書,劉明福大校《中國夢——後美國時代的大國思維與戰略定位》分值略高,6.6分,但參與投票者僅有微不足道的35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