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GDP主義摧毀中國政權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11-01-12 11:45:07  


 
負面指標驅動的增長

  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GDP不是不重要。有發展就有GDP。關鍵是要看什麼樣的GDP。在經濟領域通過技術創新、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獲得的GDP就是好的GDP;通過破壞環境、掠奪人民、犧牲未來而取得的GDP就是壞的GDP。就中國來說,在取得了GDP增長的世界奇跡的同時,也在創造另外一方面的“奇跡”,例如環境、社會收入差異、老百姓的健康水平、人均壽命、社會公平等等方面的指標越來越差。(實際上,這些方面才是中國應當和其他國家競爭的領域。)

  在所有這些負面指標的背後是中國GDP增長的來源。簡單說來,中國高GDP增長是通過破壞社會而得來的。盡管自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也獲得了相應的發展,但各種研究表明技術進步,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並不是很大。在全球化時代,貢獻給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還是廉價的勞動力和廉價的土地。而管理方式上,中國除了表現出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中“適者生存”的惡劣面之外,毫無進步。在剝削勞動者方面,只有技術高低之分,而沒有性質之分。技術高超的企業(如富士康)採用的是先進的貌似人性化的“壓力”機制,技術水平低下的企業,仍然停留在早期資本主義式的非人道管理水平。

  和其他經濟體相比較,除了這些比較普遍存在的現象之外,中國還表現出其特殊的增長模式,即通過政府動員的經濟增長。在市場化國家,盡管政府也扮演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在中國則相反。盡管市場也扮演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政府。通過政府動員來發展經濟,在毛澤東時代就開始,“大躍進”就是一個典型。毛澤東時代,因為沒有市場,政治和行政動員是主體。現在除了政治行政之外,又加上一個市場的力量,因此具有更強大的動員能力。更強大的動員能力表明更強大的發展動力。中國的經濟改革盡管是以市場化為導向的,但如果沒有各級政府的大力動員,很難想象中國的“經濟奇跡”。

  當然,強大的國家能力,也是中國這些年能夠有效抵禦無論是內生的還是外生的經濟(金融)危機的主要因素,例如1997-98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開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正是中國政府的“國家能力”把中國和其他國家區別開來。

“國家能力”濫用的後果更甚

  但也應當看到,一旦過度使用,“國家能力”很容易造就非常負面的效果,破壞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政府就過度使用(甚至濫用)“國家能力”。過度使用經濟杆杠,尤其是國有企業,導致了國有企業的大擴張,從而破壞了危機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相對平衡的格局。過度使用金融杠杆,尤其是過度發行貨幣,導致了流動性過剩,從而加速了通貨膨脹。過度使用財政杠杆,則導致了很多毫無理性的所謂“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造成了巨大的浪費,也使得財政支持不能導向真正需要的領域,例如社會改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