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把成功穿在身上”的中國暴發戶 | |
http://www.CRNTT.com 2011-01-28 10:45:52 |
倫敦的酒商也對中國人有兩種印象。首先,錢不是問題。蘇富比拍賣行不久前宣布, 一瓶1869年的“拉菲”以超過13萬英鎊的價格被—位中國買家買走。“順便說一句,買那瓶酒是為了喝,而不是藏在酒窖里。”近一年來我們發現,人們幾乎肯出任何價錢買酒,”佳士得拍賣行的酒類拍品負責人戴維.埃爾斯伍德說:“這不是投資,而是無節制的消費。” 其次,中國買家有他們自己的喝酒方式,而這種方式可能令傳統的品酒行家感到驚詫。即便是6000英鎊一瓶的1982年法國頂級紅葡萄酒,中國人也會端起酒杯一飲而盡。他們會幹掉一整杯,甚至加入可口可樂,讓酒喝起來更甜。”《每日郵報》報道。 出生在香港的倫敦理財師安迪.王說:“西方生活方式對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吸引力。”他說: “他們絕不認為乘坐豪華游艇遨游法國聖特羅佩灣有什麼特別吸引人之處。”那他們做些什麼?“哦,你知道,他們喜歡養鳥”。 安迪說,“還有書法、繪畫之類的事情。” “中國有13億人,最富裕的人數即使很少也有6000多萬,就和歐洲一個國家總人口一樣,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消費人群。”杜金岷分析道,“但是從另一方面說,按照聯合國GDP3000-8000美元的標準劃分,中國剛剛邁入中等發達國家下限。在這種情況下,過度奢侈自然會引來非議。” 《紐約時報》在一篇名為《購物,中國,購物》的文章里也寫到:中國依然是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他的人均GDP比泰國和秘魯都要低。在遠離大城市的農村里,許多人依然因為貧困維持著最低水平的物質生活及放棄最基本的教育。 相對於個人的消費購買來說,以企業和國家行為的海外購買因為牽扯進更多的商業和政治因素,並不適合用簡單的道德思維去剖析。 但是在客觀上,目前的中國企業還缺乏很經典的海外收購的成功案例,我們總是能聽到不和諧的聲音。 歐盟委員會負責工業事務的副主席安東尼奧.塔亞尼(Antonio Tajani)近期就發表言論要求:歐盟審查那些帶有“明顯威脅性的投資”。這被認為直接指向來自中國一家不明企業對一家荷蘭光纖企業的失敗收購。而另一名歐盟高級官員,貿易專員古赫特(Karel De Gucht),近期也主張:如果中國不能在政府招標中對外商一視同仁,就要對中國在歐盟的商業收購和投標進行報復。 在這種爭議中,我們固然應該批判和警惕西方對中國的政治偏激和其他各種有色眼鏡,但是對中國企業和政府自身需要的一些策略也不應該完全忽視反思。 杜金岷直言中國的海外收購在戰術上存在問題:“我們現在已經感覺到,中國人買什麼,什麼就漲價,所以戰術上要配套。不能當冤大頭。” 他進一步分析:“美國次貸危機以後,全球資產的水分相對被瀝幹,所以現在這些資產相對來說是一種‘幹貨‘,中國去抄底未嘗不可。但是抄底不等於隨隨便便直接買企業,也不代表都去買美國國債。中國在進行海外收購的時候可以注意三點,第一個是資源類。第二個是收購人才,比如華爾街的金融人才,如證券分析師、精算師等過去要價很高,現在就低很多了。第三個就是繼續要和美國討價還價,爭取引進更多技術。”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