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全球糧食警訊 台灣應該重視

http://www.CRNTT.com   2011-02-18 10:41:12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中評社台北2月18日訊/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雷立芬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全球糧食危機浮現警訊”。作者認為:“農產品期貨市場充斥之投資客遠多於避險者,導致期貨交易量遠遠高於實際產量,尤其榖物青黃不接之際,稍有不利收成的消息傳出,資金炒作現象必然發生,對糧食價格上升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農曆春節過後重大新聞之一是糖、沙拉油等民生物資價格上揚;尤其極端氣候肆虐,全球糧食危機的警訊開始出現。在這樣的趨勢下,“農委會”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若能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未嘗不是合理的政策方向。

  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從基本面分析,不外乎需求增加或是供給量減少。需求增加的原因多半是國民所得提高;供給減少主要肇因氣候因素。譬如中國大陸與印度經濟快速成長,人民所得提高後,對於肉品需求大幅增長,成為二○○八年玉米、黃豆等飼料榖物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二○一○年俄羅斯及其周邊國家降雨不足,加拿大水患,雙雙造成全球小麥欠收以致價格上揚。

  糧食問題的根本是供應量是否充足,只要能維持合理產量,政府通常適度干預價格,以維持民生需求。台灣人民主食之白米,透過保價收購制度以及安全存糧等措施,台灣未曾發生缺糧,也無價格過度飆漲的現象。但是,糧食多元化以致過度依賴進口農產品之後,台灣人必然要受到國際價格左右,甚至面對可能發生之糧食通膨。

  由此觀之,避免糧食危機的主軸應該是提高台灣產糧食比率,台灣糧食除了稻米、蔬果可以達到自給自足外,肉類因為依賴進口飼料榖物而不能視為自給自足。“農委會”曾精算台灣人每人每年多增加一公斤白米消費,可增加使用五六七六公頃耕地,提昇農業產值約六.八七億元。一公斤白米相當十二碗飯,亦即每人每天只要多吃一口,不但可以提昇糧食自給率,還可以適度防禦國際間小麥可能發生的欠收危機,因為消費者胃納有限,增加白米可以替代麵食。

  依此類推,多食蔬果、減少肉食,應該可以降低對進口玉米、黃豆的需求。近來“農委會”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若能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未嘗不是合理的政策方向。然而食的習慣由小養成,一時間要改變並不容易,應該加強輔導學童飲食習慣,包括開發早餐食用米食製品、營養午餐多用良質米,以提高幼童對米食的喜愛。

  曾有識者建議利用期貨商品規避糧價或糧荒風險,筆者以為絕對不可行。由於期貨所能規避者為“價格風險”,即價格之不確定性,對於規避“數量風險”則功能有限。農產品期貨市場充斥之投資客遠多於避險者,導致期貨交易量遠遠高於實際產量,尤其榖物青黃不接之際,稍有不利收成的消息傳出,資金炒作現象必然發生,對糧食價格上升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因此德國農業部長呼籲“糧食不能成為賭徒追逐的目標”。

  唯有掌握在手中的糧食,才能填飽肚子,請多支持台灣產糧食與各類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