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周其仁:貨幣是怎樣煉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1-04-13 11:28:31  


 
  跨越式發展的高鐵不過是中國諸多產業部門中的一個。是的,“鐵公基”、電力、能源、通訊等等,有哪一個部門不爭相跨越式發展?又有哪一個大部門不是在“政府主導”的特色覆蓋下,在對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對中國式的貨幣創造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中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政府的層級很多。上行下效,支配著中央“條條”的機制,也一樣支配著地方的“塊塊”。普天之下,哪裡看不到“政府主導”的投資?差別不過是省政府、市政府、縣政府和鎮政府,或者是由明白人管著的政府,還是糊塗人掌控的政府而已。加總到一起——這是“宏觀”的含義吧——中國特色的貨幣創造,動能極其強大就是了。

  也舉一個例,前不久《人民日報》刊發的一篇文章,說全國“有655個城市正計劃"走向世界",200多個地級市中有183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文章還引用國家審計署對18個省、16個市和36個縣本級的審計結果,“截至2009年底,這些地方的政府性債務餘額高達2.79萬億元”。這裡的投融資機制與上述大行業的如出一轍,都是行政權力從投資的源頭開始,就強有力地推動貨幣創造。

  條條塊塊政府以行政權力放大銀行信貸,不斷創造貨幣,並不是單靠商業銀行就可以獨立完成的。講過了,在法定不可兌現貨幣制度之下,流通中的每一塊錢都是央行的出品。離開央行源源不斷地向商業銀行注入基礎貨幣,信貸放大中的“貨幣創造”就是無源之水。我們的系列評論已花費不少篇幅梳理過,在穩定人民幣匯率的政策約束下,央行不斷大手買入外匯,在積存全球第一大國家外匯儲備的同時,也把等價的人民幣基礎貨幣注入商業銀行。這就是說,以基礎貨幣干預、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恰恰為行政權力放大信貸、創造貨幣提供了條件。

  中國貨幣運動的兩個圈圈,連到一起才實現了貨幣供給的驚人增長。讀者也許注意到,去年年末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72.6萬億,比2002年年末的18.3萬億增加了54.2萬億——8年之間幾近翻了兩番!如此驚人龐大的貨幣是怎樣煉出來的?本文認為,答案要到無處不在的中國經濟制度的特色中去尋找。也許是轉型中的過渡性現象,既為國民經濟超高速增長奠定基礎,也為物價總水平的累積性推高,準備了貨幣條件。

相關閱讀:政府主導投資的隱患何在(2011年4月4日 中國經濟網 周其仁)

  原題:政府主導投資的經濟性質

  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文告,都少不了“政府主導”這個詞。走進現實經濟,與此對應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早年改革一度高舉的“政企分開”大旗,也許是敵不過普遍現實的緣故,色調日趨暗淡。相反,高歌“政府主導”的理論和政策基調大行其道。不少理論家論證,“政府競爭”不但是中國奇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還是中國模式的真正秘密所在。偏好誇張風格的,還說這是有史以來“人類最好的經濟制度”。

  也許他們是對的吧。我的一點保留態度,無非是顧及經濟比賽的時間相當長遠,因果聯繫複雜多樣,特別是由非常抽象的原則組成的“體制”,究竟對長期經濟績效的貢獻幾何,多看看有益無害,不必急急忙忙馬上說個明白。本文一如既往,限於討論“政府主導”特色對貨幣運動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上周本欄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央行以存款準備金率作為貨幣調控的一件主打工具?答案是,這不但與匯率壓住利率的開放形勢有關,而且是政府主導投資與信貸行為的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果。關鍵的一點,是上文指出,“政府主導的貨幣創造直接依托於行政權力、行政命令和行政審批——都是數量型手段,所以中國的貨幣調控手段也必須以數量型為主才比較對路。”這句話點到為止,讀者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再闡釋幾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