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劉柳:中國離‘幸福’還有多遠

http://www.CRNTT.com   2011-10-29 09:32:46  


 
  “幸福感”一詞最原始的概念來自於不丹,其施政主軸“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使一個貧瘠的亞洲小國引人注目。人均收入僅排在152位的國度,卻在世界“幸福感”(GNH)排名中獲得第八的成績,“寧願慢富也不要失衡”,是當地政府和國民一致的目標和心態。不丹的內政部長曾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真正有品質的生活,不是生活在有高物質享受的地方,而是擁有豐富的精神層面與文化,這就是不丹所擁有的”,這一說法,在九成留學生學成之後都選擇回國發展上得到了印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段時間因九一一事件十周年對中國人進行採訪,受訪的某北京學生回憶當時得知撞機事件時感到“很高興”,並認為美國霸權主義應該遭到打擊,卻在採訪尾聲稱:“很喜歡美國,即將要去學習采礦專業”,被問起將來打算,他的回答是“能不回來,就不回來了”。這一回答,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什麼樣的國家和政府,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國民。當國民對生活缺乏幸福感、對政府失去信任,自然對國家和社會就沒有歸屬感,無論是國家、政府還是個人,一味的追求速度,追求經濟發展和物質需求而導致社會失衡人心浮躁,都是得不償失的。

  另一方面,在中國“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中,“幸福感”的涵義卻仍然是被物質化的一個修辭。中國房地產商往往打出“至尊”、“獨享”、“奢華”等字眼來賺人眼球,不難看出,這正是目前許多國人對於“幸福”的定義。前幾年廣州等一線城市開辦多家“貴族學校”,培養“中國新貴”的貴族氣質,內容包括如何品嘗紅酒,如何打高爾夫球,卻不曾教育他們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承擔社會責任。

  如果衡量“幸福感”的標準是郭美美手中的愛馬仕和瑪莎拉蒂,就目前中國人在福布斯排行榜上的驕人成績來講,“幸福指數”應該是名列前茅。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簡單,養尊處優並不代表就有幸福感。在中國“大躍進”式的發展環境下,不管是“先富人群”還是“待富人群”,都難以放慢腳步去體會“幸福”的涵義。浮躁、功利和冷漠成了現今中國社會的標簽,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羅大眾,無不衝著“經濟”和“物質”的目的地快馬加鞭的疾速前進。

  日前上海地鐵再次發生追尾事件,觸目驚心的溫州動車事故才過去不久,曾引以為榮的“中國速度”再次給中國人帶來災難。這可以看作是中國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態所帶來的極端後果之一,連基本安全都無法保障的國家,談幸福感實在是一種奢侈。筆者並不認為,像中國這樣情況複雜的國家可以效仿不丹模式,但是不丹政府和人民的心態卻值得借鑒,知道自己“要什麼”和“不要什麼”,寧可慢也不可壞。在此,借用動車事故後集體發出的呼聲:請一起“把腳步放慢”,中國,可以離幸福更近一點。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分析員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