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古體詩還能走多遠

http://www.CRNTT.com   2011-12-03 09:52:36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時,古體詩創作確實一度呈現頽勢。已88歲高齡的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屠岸提及那段歷史,這樣說道:“現在白話文一統天下,是‘五四’運動一手造成的。‘五四’以後,新詩呈現壓倒的形勢,一時間,古體詩銷聲匿跡。但是,如魯迅、老舍、郭沫若等作家,無不愛寫古體詩,或暗中執筆,或公開發表,他們寫作的勁頭很足。”

  在屠岸看來,“文言文只是死了半壁江山,它還在詩歌領域存活著,這在世界文學史上是個非常特殊的現象。”

  古體詩確實未亡,目前,全國各地民間的大小古體詩詞社團近2000個,僅中華詩詞學會全國總會會員就已達1.8萬人,加上各省市縣的分學會和詩社,會員數已破200萬。公開出版和內部發行的有關古體詩詞的刊物約有1000種,而詩詞集每年出版近千部,與長篇小說年出版1300多部這一數字不相上下。這些數據很讓不少詩詞人寬心。各項“指標”似乎都在預示著,古體詩非但未亡,反倒盛行。其實不然。

  在不少年輕人眼中,古體詩是個徹頭徹尾的“老古董”,大家對它的熟知程度僅停留在語文課本中,更多人則表示,古詩並不好讀,更難產生通感。

  詩人王久辛這樣評價當前的古體詩狀況:“古體詩的創作和數量已進入大繁榮,卻未能進入大發展。難言其碩果累枝,甚至可以說古體詩的枝頭還沒見有新長出來的花骨朵。”

  “我們如今看的仍是古人的詩詞,新的作品雖有,卻沒法和從前的比。”秦瞻想不起當今有什麼了不得的古體詩創作者,他最近在讀的是晚清文學家王闓運的詞作。在他看來,現在許多詩人的作品,情感並不真摯,看起來很隨意,不經推敲。

  對此,詩人雷抒雁有番自己的見解:“古人作詩常三年兩句,吟淚長流,推敲極費事。有人說古體詩創作是戴著‘鐐銬’跳舞,而現在常看到的是‘鐐銬’,‘舞姿’很少。大家只套用古體詩的格式,寫些口水詩,實在太隨意。”雷抒雁提醒詩人:“古體詩的生命不在其形式,而在其情感。”

  提起詩作中的情感,王久辛頗為感慨:“詩人聶紺弩的詩詞,之所以令人仰慕,在我看來,是他遭遇無數挫折的豐富經歷使然。他是‘一擔乾坤肩上下,雙懸日月閉中西’,他把痛苦的遭際放入生命的體驗中。而現在的創作者連作詩所要求的最低標準——‘實’和‘信’都做不到,還何談感天動地?”

  王久辛不客氣地說:“如今詩詞俗惡拜權之風橫行,俯拾皆是,以當下的詩風、文風,我以為是不可能出現‘大氣象’詩歌,更不可能出現‘大作為’的詩人。”

  除了情感外,當下詩人的創作中還缺了一味料,即文化積累與溝通。不難發現,如今還堅持創作古體詩的多是兩鬢已白的老人,寫新詩的主力則是些年輕人。

  “之所以缺少年輕人,是因為他們文化積累得不夠。”原《詩刊》主編葉延濱指出:“新詩創作者應該多讀寫所謂‘老古董’的古體詩,學習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