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收藏青睞風雅事 古籍善本身價漲

http://www.CRNTT.com   2011-12-12 14:10:02  


 
  箋紙起源於南北朝時期,至唐代開始有了私人專用箋紙。相傳唐時名妓薛濤創制深紅色的小彩箋,獻酬名賢,裁書供吟,世稱“浣花箋”(因染箋時用浣花溪水),又稱“薛濤箋”。宋代謝景初創制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色箋,世稱謝公箋。這類箋紙,多為色紙,至元代制箋,始於雜色粉箋上印金銀花飾,益增華美。明代以後,箋紙的藝術追求更在圖案花紋上。著名的如明代吳發祥的《蘿軒變古箋譜》和胡正言的《十竹齋箋譜》,所畫清供、博古、山水、花鳥、人物、歷史故事等,極其精致典麗。這兩部箋譜均用套色木刻水印,並在世界印刷史上率先採用“拱花”技術。所謂“拱花”,就是凹凸版,以表現流水、白雲等縹緲恍惚的立體虛幻效果。這兩部箋譜的發行傳世,為文苑增添了風雅情調。嗣後,各種箋譜如百花齊放,爭奇鬥艶。

  近代以來,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雲軒等都出過大量精美的箋譜、箋紙,吳昌碩、虛穀、齊白石、姚茫父、陳師曾、張大千、王雪濤等繪畫名家都參與過箋紙的繪稿。1911年,天津文美齋刊印了一部《百花詩箋譜》,圖案有紫丁香、玉蘭、菊花、萬年青等草木花卉,作者張兆祥是天津人,擅畫花鳥,設色艶雅,備極工致。魯迅、鄭振鐸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度的使命感,毅然擔當起搶救這一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重任,於1933年搜集、編輯了《北平箋譜》,委托榮寶齋出版,翌年又委托榮寶齋翻刻了明代的《十竹齋箋譜》。

  箋紙、箋譜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既可收藏,又可觀賞。天津著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書法家王雙啟先生,就是一位醉心集存箋紙且卓有成就的收藏家。他認為,中國的文人,中國的書法家,一定要重視文房用具,寫毛筆字、寫信時一定要講究用箋。為此,他在不到二十歲時就開始集存各種箋紙,不斷研究,經常賞玩,一直堅持了60年。當年,在北京琉璃廠,在全國各地的紙鋪,都留下了年輕而執著的王雙啟尋尋覓覓的身影。

  蘇州作家、學者王稼句先生在《花箋上的風景》一文中寫道:“我是喜歡箋紙的,紅八行,暗八行,都買過一點,華寶齋印的‘復旦大學珍藏名人手札箋’,也得到一沓,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印上花草蔬果、山水人物、小說戲文、銅玉古器的花箋,雖是咫尺小景,卻意態無窮。遙想上世紀30年代,魯迅、鄭西諦廣事收羅花箋,輯印《北平箋譜》,又重印《十竹齋箋譜》,真是讓人神往的風雅事。雖然兩位的意思,乃在留存版畫史料,魯迅《北平箋譜序》就說:‘此雖短書,所識者小,而一時一地,繪畫刻鏤盛衰之事,頗寓於中;縱非中國木刻史之豐碑,庶幾小品藝術之舊苑;亦將為後之覽古者所偶涉歟。’但對我來說,只是玩賞罷了,偶然得到幾葉,就放起來,閑來取出,以消磨光陰……箋紙的實用功能久已淡化,如今已很少有人來用它寫信或抄詩,偶爾有之,大凡也是沾染了一點昔年人物的情趣。但作為閑來的欣賞,固然也趣味悠長。舊時月色,有時也真堪憶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