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及其中長期後果

http://www.CRNTT.com   2012-01-03 10:19:37  


 
  那個時候知青可以帶一些知識到農村,特別是在風俗習慣、破除迷信上做引導,也幫他們做一些會計工作和當老師,這些工作可以幫助農村發展。除了這個比較積極的經濟作用外,也有消極作用,即解決城市的就業問題,特別是青年就業問題和城市人口壓力問題,這也是一個顧慮。在1968年年底因為文革問題,文革期間學生沒有念書,理論上他們在中學,但他們沒有開課,沒有聽課,而且工業發展比較慢(因為很亂),所以生產沒有正常發展。1968年底有一個問題是毛澤東為何要突然結束文革,怎麼解決城市青年特別是中學生的就業問題,當然讓他們去農村是一個解決辦法。我研究了整個60、70年代的統計數字,發現那個時候雖然把城市青年和另外一些所謂閑散人員派到農村,但城市里的勞動力和人口、非農業人口並沒有下降,除了1968年、1969年是真的下降,從1970年以後沒有下降過。明顯的是讓農民進城。如果研究這一代的統計數字就會發現那個時候發生了很大的人口大交流,當時大部分知青沒有注意這個問題,也沒有發現,可能這個問題比較敏感,比較低調。但實際上就是這樣。如果說主要的動機就是解決就業問題和城市人口問題沒有說服力,因為上山下鄉是最主要的動機肯定不會准許農民進城。當時的戶籍制度可以允許中國政府控制流動人口,在這方面很多學者強調解決就業問題的動機,現在我覺得這不對,不全面。1968年底是有問題的,但後來的生產還是恢復了,如果中國政府完全注意這個問題,可以讓那些知青早回城,但為什麼不能這麼做?是因為毛澤都的指示是不可以不聽的,有了毛澤東的指示,那這個運動就應該進行下去。

  講了基本動機後,看這個運動究竟有什麼後果?我認為你們應該知道大概的情況,從1968年到1980年,特別是到1977年,這個運動影響著整個社會,因為每年有那麼多知青到農村,而到農村他們要面對很多問題,比如生存問題,在農村沒有工資(在農場每個月有工資,可以吃飽飯),靠的是工分,而知識分子拿到的工分比農民低,而且農民根本不需要他們,他們要面對很多具體問題,也受了很多思想上的衝擊:他們本來在學校念書以為社會主義農村很美好,到了農村發現那麼落後,這對他們而言是一個衝擊;他們對農民的思想、農民的風俗習慣不符合心目中本來以為的貧下中農是為了社會主義做事,是非常積極的為革命工作,到了那邊後發現那些農民是為了生存做事,很可能有時候有一些想自己占便宜的,完全不符合他們原來的貧下中農的概念,這也是一種衝擊。後來他們跟農民經常有一些衝突。在農村呆了幾年後考慮自己的作用是什麼、前途是什麼,在這方面他們很迷惘,不知道他們的命運會怎樣,連那些很積極的下鄉、很有理想主義下鄉的知青們,在我所採訪的那些人里基本上是一年多以後開始想怎麼回城問題。對自己究竟是什麼人對他們而言是個問題,因為他們每兩年可以回城探親,但他們回到城市里很多人不認為他們是城市人,認為他們是農民。但在農村沒有一個農民覺得他們是農民,這些知識分子還是受歧視。在城市覺得他們是農民,在農村覺得他們是城市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所以前途是什麼、作用是什麼對他們而言很迷惘。

  一個比較清楚的現狀是他們很少在農村結婚,他們的結婚率很低,為什麼?因為結婚就意味著在那兒生存,沒有機會回城。所以跟農民結婚很少,而且他們結婚有時候是被逼的,並非完全自願,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今天沒有時間談。這些知青面對這些問題,他們想回城,在70年代末趁著政治變化(三中全會)鬧事,要求回城,而且基本都成功了。

  從長期角度來看,上山下鄉運動的經濟後果是什麼?如果從農村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大部分的地方農民覺得知青是一個負擔,農民不需要勞動力,因為當時農民的可耕地範圍非常小,勞動力多餘,在中國是這樣,可能在當時的世界中屬於最厲害的情況:農村勞動力太多。所以突然加了1700萬的知青對農民來說就是一個負擔。從這個角度來說上山下鄉運動沒有給農村帶來太多好處。

  在一些地方,知青帶來的一些好處是當赤腳醫生、會計老師,這不可否認,可當時做過這些工作的知青只是少部分,可能有20%左右做了這一類工作。雖然他們做了這個工作,但他們從來沒有決定一輩子就幹這個工作。運動結束後,政府改變了這個政策要盡量培養本地的青年做這些工作,這還是比較成功的,因為那些人跟地方有明確的關係,希望可以發展這個地方,也可以在那兒結婚,在那兒有前途。也就是說在這方面知青的作用不可以誇大。

  再一個好處是在於這個運動幫助農民了解城市,也幫助城市人了解農村,這是肯定的。因為戶口制度問題,農民留在農村,城市人沒有機會到農村,互相了解在這方面有點作用。如果這麼理解的話,那結果是農民發現城市真是比農村好,城市人覺得城市戶口真的很寶貴。所以在這方面不可以說縮小了城市和農村的差別,反而在主觀上更強調了當一個城市人的重要性。而且在具體的差別中,比如經濟差別就沒有縮小反而增長,有一些統計數字可以說明1967-1977年間經濟差別是增長的。這很容易理解,因為你把城市的人口加在農村就加大了農村的負擔,導致沒有解決農村發展問題。

  在城市就業壓力問題上,這個問題從長期來講加大了就業問題。在當時本就有一些農民就進城代替了那些知青,後來知青回城時實際就增加了城市就業問題,特別是在1979年,1979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年輕人需要得到就業最多的年度,因為在60年代初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以後,出生率非常高,到70年代末很多青年都達到了就業年齡,可恰恰在這個時候放棄了上山下鄉運動,很多知青回城,導致在那個當下有大的失業問題,特別是在1979年有2000萬的年輕人待業,很難找到工作。當然,因為知青的回城,政府要找辦法解決就業問題,所以在這方面有了一些好的解決辦法,比如說強迫中國政府允許個體戶發展,允許有個體經濟,也給了集體企業很多好處,因為集體企業比較容易吸收勞動力,而且服務業發展得很快,在毛澤東時期服務業受壓,毛澤東覺得做生意都是資本主義的尾巴,而因為要解決那麼多年輕人就業問題,政府放鬆很多政策。這從長期來講對中國的經濟有好處,但這不是上山下鄉運動的結果,而是上山下鄉運動結束後的結果,所以在這方面也不可以擴大上山下鄉運動的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