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眾福祉才是改革終極目標

http://www.CRNTT.com   2012-03-07 08:29:32  


  中評社北京3月7日訊/當一個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不斷激化的時候,嘗試一種新的制度安排,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否定和替代舊有秩序就有了內在的動力。人類歷史上各個階段中出現的改革思潮和舉措,都具有這一根本特性。但是變革自身永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李翔博士文章表示,被歷史證明是成功的改革,無不站在大多數人的一側,能為絕大多數人帶來收益,並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只有讓最廣大的民眾獲得實質性的收益,社會才可能長治久安。鄧小平推動的改革開放,無疑抓住了改善人民大眾利益這一核心命題。唯有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得到實質性改善,改革的阻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化解,改革也才能得到最有力的支持。回顧中國30餘年來漸進式改革推動的進程,也一再證明了這一點。每一次遭遇瓶頸,需要作出關鍵性抉擇闖關之時,堅持以廣大民眾利益為出發點,可以確保中國的改革的航船駛向正確的航向而不致陷入迷途。

  文章認為,今天,中國的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各種社會問題的表面化和若隱若現的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成了中國下一步發展揮之不去的隱憂。無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就舉世公認。數以億計的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的桎梏,經濟總量達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改寫了世界的經濟地圖。但是,近幾年中國經濟社會所出現的一些趨勢,卻為下一階段的國家發展軌跡埋下了許多隱憂。首先是國企在中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有著與經濟增速不成匹配的增速,發展速度很快,聚集的社會資源眾多,卻對社會缺乏回饋機制。儘管開放壟斷行業,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吹風不斷,但是民營企業還是在經濟寒冬中感受著陣陣寒風。國人常說的“大河流水小河滿”的邏輯,在當下的中國卻不那麼靈光了。國富怎麼樣帶來民強,大多數人的利益目標怎麼樣能不被部門利益的考慮所替代,成了國人苦思的問題。假使中國以高能耗,高出口為基礎的高速經濟增長成果卻沒能被大多數的居民分享,這種資源和社會成果分配不均的情況,將使社會各個階層的矛盾進一步表象化和尖銳化。

  對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而言,為了避免落入中等收入的陷阱,改變當前社會財富分配嚴重失衡現狀,讓最廣大的各階層民眾一起分享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果,是中國改革必須堅守唯一正確方向。實現最廣大的民眾的根本利益,對於刺激內需,改善民生,增進社會和諧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只有如此,經濟改革才可能獲取最廣泛的民眾支持,下一步深化改革的諸多措施才會有效地推行下去,將中國未來的發展置於正確的軌道之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