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千帆:不見官僚,才有“大”學

http://www.CRNTT.com   2012-04-06 14:49:11  


 
  回國後十餘年,我參與的大會次數很有限,但幾乎每次都看到領導在台上慷慨激昂,教師在台下被動接受。這類大會體現並強化了學者的低人格狀態,讓學者形成了唯唯諾諾、低三下四的品性,不敢也不知如何獨立、自由、心無旁騖地探索學術真諦。

  勿讓行政領導主導資源分配

  與學者人格相關的是大學行政化的第三個特征,就是行政管理者手中掌控著大量的機會和資源,迫使學者對行政“恩賜”產生嚴重依附。這也是中國大學行政“牛”的根源。近年來,中國政府為了爭創“世界一流”,對極少數高校大量投入,而支配這些資源的自由裁量權掌握在教育部門和大學行政等機構手中。學者要想“分一杯羹”,就必須和領導搞好關係。不少大學行政領導不僅自己掌握巨大的學術資源,而且儼然是學界領袖和榜樣,桃李滿天下、前呼後擁,污染了整個學術界的空氣。

  且不說行政和學術是性質不同、不能兼容的兩回事,即便行政領導當時因為“學而優則仕”任職,他的學術標杆地位也只是按當時水準評判的結果,必然會為後來者所超越。但是在高度行政化的學術環境下,這些人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他們已然成為學術的評判者甚至評價標準本身。進入官場意味著學術生涯的終止。

  學術地位的行政壟斷向每個人釋放出十分清晰的信息:與其踏踏實實坐學術的“冷板凳”,不如不務正業、廣為交際、巴結權勢,這樣課題、經費、評獎、職稱……都來了,自己也很快就能獲得同行的“承認”。在一個缺乏自由平等競爭的環境里,學者的追求和動機遭到行政化的徹底扭曲,自然很難產生有價值的抱負或思想。政府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卻沒看見什麼重要思想是因為哪個“重大攻關項目”而產生的。

  每個人都是大學行政化的受害者。如果只把大學作為升官跳板,官運亨通卻在學術上碌碌無為,改變不了學界“混混”的本質。在言論頗為自由、信息相當充分的今日中國社會,學術“權威”縱然靠行政資源在體制內叱咤一時,也得不到真正的業界尊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