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工業化超前 城市化滯後

http://www.CRNTT.com   2012-04-20 11:48:10  


 
  與發達國家的區別就更為顯著了。2010年,美國的城市化率/工業化率為4.1,即城市化率高達工業化率的4.1倍。同年同一比值,法國為4.11,英國為4.09,德國為2.64,日本為2.48,共同呈現出城市化率遠遠高於工業化率的特征。即便是“金磚五國”中的巴西、俄羅斯、南非和印度,城市化率除以工業化率的比值也分別達到3.22、1.97、1.38和1.15,都比中國的高。

  不可小看這個比值。講過的,工業化活動引起人口分布的改變,在空間上總有相應的表現。城市化率大大高於工業化率,描繪的是隨著工業產出占總產出比重的提高,會有高得多的比重的人口居於城市。這幅圖像背後,有規律在起作用嗎?

  讓我援引道格拉斯.諾斯的一項研究成果。這位後來以制度變遷理論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教授,早年是研究美國經濟史的。1988年他與一位合作者發現,在1970年美國的全部產出中,來自交易部門的貢獻高達46%~55%,比一個世紀前的美國狀況——交易部門貢獻了26%的總產出——整整提升了約一倍。這與經驗的觀察很一致,就是與“發展中的美國”相比,發達後的美國有更多的人力資源從直接生產部門轉移到“交易部門”工作。後者通常聚集於城市,所以城市化率比工業化率有更快的提升。

  研讀這項發現的時候,我問過一個問題:如果交易部門不是比工業生產部門更發達,美國還能擁有世界第一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嗎?答案是否定的。沒有更發達的交易部門,工業品無從在市場上實現轉手,很快遭遇“產能過剩”,那就再也談不到繼續發展了。畢竟,工業生產流水線的技術進步可以很快,產出的規模也可以迅速翻番再翻番,可是,打通市場的“技術進步”一般就沒有那麼快了。簡言之,是無數的“推銷員之死”,才成就了現代工業革命的。

  受此認識的提點,我對交易部門相對更快的增長,多少有了點敏感性。1996年回國,“下車伊始”的當晚,我就前往濟南看一家洗衣機廠,對這家當時生產規模不大的製造業公司要向幾十個城市派出龐大的銷售、服務和修理團隊,印象極為深刻。1998年有機會訪問TCL,李東生的副總介紹他們遍布全國的營銷人員總數遠比車間工人多得多時,我就不覺得那麼吃驚了。交易部門的加速擴張,是工業化進步的可靠征兆。

  可是,就整體而言,中國還是上述經濟規律的一個反例!不是嗎?作為當今全球總量第二大的經濟體,201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總量為18.8萬億元人民幣(約合2.78萬億美元),占據全球工業總量中的最高份額,也說明“世界工廠”名副其實。可是,若論工業化推動交易部門的更快增長,以及其空間投影——城市化率更顯著的上升——中國卻不但敵不過美歐日本,甚至在金磚諸國中也甘居下游。這裡冒出來一個謎: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率更快增長這個規律,為什麼在中國的經驗裡失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