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真正的城市化應實現農民工市民化

http://www.CRNTT.com   2013-02-22 08:53:31  


 
  擴大居民消費需求

  文章認為,一國的經濟增長,除了依靠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提高的支撐之外,還需要與潛在增長能力相應的需求拉動。針對2012年經濟增長減速,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受世界經濟低迷特別是歐債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放緩是外需不足所導致,如果外部環境不能得到恢復,中國經濟可能會遭到更大的衝擊。這種觀點傾向於建議政府採取必要的刺激措施。

  第二種觀點認為,中國應該把外需不足當作倒逼經濟轉型的動力,逼其轉向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在贊成第二種觀點的基礎上,擬補充一句:出現外需孱弱的現象可能是好事,避免了過於強勁的需求把增長速度拉到潛在產出能力之上。

  實際上,中國潛在增長率的降低,為實現經濟增長供給方因素與需求方因素的平衡,創造了寬鬆而有利的環境,是經濟增長可以不再過度依賴投資需求。

  例如,在2001年-2011年期間,拉動GDP年度增長率的需求因素中,消費需求貢獻了4.5個百分點,資本形成(投資需求)貢獻了5.4個百分點,淨出口貢獻了0.56個百分點。因此,即使“十二五”期間淨出口的貢獻為零,投資需求減半,靠國內消費需求和一半投資需求形成的需求拉動(4.5個百分點加2.7個百分點,共7.2個百分點),也足以支撐這一時期的潛在增長率(7.2個百分點)。

  不過,通過改革特別是通過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的城市化,潛在增長率將有所提高,因此也需要更強勁、更可持續的需求因素與之適應。今後,無論是世界經濟的復甦乏力,還是中國比較優勢所發生的變化,都難以使我們預期更樂觀的出口需求。同時,過度依靠投資拉動的傳統增長模式也需要轉變,所以我們也不寄希望於過快的投資需求增長。因此,說城市化蘊含著深厚的內需潛力,實際上指的是,以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的城市化所創造的國內消費需求。

  在農民工成為實質意義上的城市市民之前,由於他們的終身收入缺乏穩定性,其消費充滿了後顧之憂,並不能成為像城鎮居民一樣的正常消費者。通常,農民工需要把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匯回農村老家,作為個人的保障手段以平滑自身消費。這意味著,如果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很大一部分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覆蓋率能夠達到城鎮居民水平的話,即便在收入不提高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列入消費預算的收入至少也可以增加三分之一。可以預期的是,市民化的過程必然會進一步增強農業轉移勞動力的收入穩定性,擴大其勞動參與率,收入增長也是自然而然的,這將大幅度地擴大居民消費需求。

  我們可以粗略地算一筆賬,看農民工市民化所產生的需求收入效應,或可能創造何種數量級的消費需求。如果農民工像城市戶籍職工一樣籌劃自己的收支預算,也就是把原來匯寄回家的四分之一工資留在手里,他們可支配的工資可以提高33.3%,提高幅度相當於從城鎮居民收入五等分組中的“較低收入戶”提升到“中等偏下戶”,而通常這個收入組的提升可以將消費支出提高29.6%。換一個角度看,如果他們不再把工資的四分之一寄回家,1.59億農民工按照2011年平均工資計算的工資總額,將達到3.9萬億元,相當於這一年全國居民消費支出16.49萬億元的23.6%。或者說,如果農民工把這1/4工資用於消費,可以把全國居民消費支出提高約6%。

  不僅如此。根據中國的投入產出表,在國內最終消費支出中,大約四分之三是城鄉居民的消費支出,四分之一是政府消費支出。後者是指政府部門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消費支出,以及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的淨支出。以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的城市化,一方面由於為農業轉移勞動力提供了更穩定的就業機會,以及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可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另一方面又因強化了政府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可以合理地擴大政府消費規模。這兩個效果進而都將表現為國內消費需求的擴大,有助於促進經濟增長更加平衡、更加協調、更可持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