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滇西遠征軍尋訪:付心德,115歲的抗戰老兵

http://www.CRNTT.com   2013-04-14 10:03:45  


 
抗戰後的曲折歲月
 
  付心德老人原籍河南項城,1901年生,現年115歲,為現今國內還活著的最老抗戰老兵。

  付心德老人原籍河南項城,1901年生,現年115歲,為現今國內還活著的最老抗戰老兵。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本地風俗,對80、90歲以上的老人,人們一般都給其虛漲3歲,以示崇敬。所謂人增福祿壽添歲嘛。付心德少年時在本地教會醫院跟一英國傳教士學得西醫,17歲時投軍,參加過軍閥混戰,抗戰後,隨軍隊轉戰南北參加了不少大戰役。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滇西反擊戰等。在部隊時又在江蘇沙家浜學得中醫。在南京會戰時見過蔣宋夫婦,那時他們每月都要到醫院看望傷兵。付心德老人身上也有一處戰傷,其鼻梁也在南京會戰時打斷,至今還常流鼻血。我注意到老人的鼻子很長很挺拔,但在鼻梁處有一個奇怪的隆起,想必是後來接上的。1944年滇西反攻時,老人已是宋希濂麾下的十一集團軍71軍87師259團少校醫官。這是老人最後的軍銜,多年以後,龍陵本地人都稱老人為付醫官而不叫其名。據付大哥介紹說前些年一些也參加過抗戰的老兵,見到他們的付醫官,還會微微顫顫地、悄悄地立正、敬禮。人要能看見,那該是一個多麼動人的場景。

  1944年的滇西大反攻,以完勝日本人而勝利結束,這是近代史上中國軍隊第一次把外國入侵者幹脆利落地打出國門。那時的中國人自豪啊,國軍中那些在血與火的拼殺中幸存下來的農家子弟,渴望著回家過和平的生活,鑄劍為犁,男耕女織。而像付醫官這樣精通中西醫的青年軍官,夢想不外乎是用手中技藝懸壺濟世、救民病痛。滇西抗戰結束後,這個河南人落籍龍陵山清水秀之地,娶當地女人為妻,並開了一家診所。他幸運地躲過了國共內戰,和平恬淡的生活在邊陲小城像春日復甦的大地,讓人充滿希望。付心德的女人雖然只是個皮鞋匠之女,但其家族也有非凡之輩,她的叔公曾是雲南第一批地下黨的負責人,還是李大釗的學生,可惜三十年代被殺於昆明。

  但就像季節輪替一樣,生活的道路有時轉眼就出了差錯,輪轉到肅殺的寒冬。1950年以後,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運動掀起,那些當年站錯了隊的國軍老兵,厄運降臨。不要以為邊疆地區天高皇帝遠,就遠離了政治風暴。當時搞“政治邊防”,歷史問題要搞得“像玻璃板一樣透明。”而參加過抗戰的國軍老兵如何說得清他們當年的歷史!他們一概被稱為“國民黨的殘渣餘孽、”“舊軍官”。付心德老人本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在縣建築隊醫務室當醫生,那時龍陵縣還缺醫少藥,上面念其醫術精湛,有意讓他做縣衛生院的院長,但付心德不願當官,只想在一個小小醫務室過安寧的日子。這也讓他落下一份不信任:對抗新生政權。隨著各種政治運動紛至沓來,他的命運急轉直下,批鬥勞改自然是家常便飯。傅大哥還記得那時他父親被批鬥時身上要背塊白布,上寫“國民黨殘渣餘孽,癩子兵、痞子兵、反革命、舊軍官”等,也戴過高帽子。後來付心德老人被發配到鬆山腳下勞改,鬆山扼滇緬公路之鎖鑰,當年滇西反攻戰役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通滇緬公路,贏得國際援華戰略物資。十一集團軍以數個師的兵力、在美軍飛虎隊和參謀團的協助下圍攻鬆山,血戰三個多月、陣亡近萬人才攻克鬆山天險,全殲日軍一個聯隊,是日本人自己承認的在整個二戰期間三次“玉碎戰”之一。這個中國軍人當年揚眉吐氣的戰場誰會想到會成為這些抗戰老兵的勞改之地呢?那期間付心德的妻子氣病交加,癱瘓在床。那是付家最黯淡的歲月,付大哥說他13歲就到建築隊挑沙灰了。

  但這些都還不是付心德老人最生不如死、命懸一線的時刻。他曾3次被拉去陪殺場,排槍響過之後,別人都倒下了,他卻直挺挺地跪在那裡。如是者三,讓人情何以堪?命又何以堪?以至於老人晚年糊塗時會忽然冒出一句:“要殺就殺,作為男人,要有血性和骨氣。”付大哥說他也是聽到老人說這些話時,才知道父親還有這樣的恐怖經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