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促戰略轉型亟待確立經濟增長新框架

http://www.CRNTT.com   2013-04-18 08:32:16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在逐步告別人口紅利、“入世”紅利和國際產業轉移紅利之後,未來十年的增長動力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對此,從政界、企業界到學術界,各方已達成了共識。而環視當今世界經濟規模排在世界前六位的經濟體,中國無疑是其中經濟制度最不完善和整體技術水平最為薄弱的國家,國民福利水平亦是最低的,且還存在福利分配的嚴重不公,這就為經濟持續增長埋下了不利的種子。對此,各方的認識顯然還不足。另一方面,在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集中到對國際經濟秩序主導權以及重要產業控制力和財富符號爭奪的今天,簡單的GDP總量排名,並不能準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尤其是國際競爭力。譬如英國,去年的GDP為2.5萬億美元,只相當於中國的30%,若以規模來衡量,早已降為二流經濟國家;但僅憑借全球第二金融大國這一項,英國就值得中國追趕好多年,更不用說英國人的社會福利安排遠遠勝於中國了。

  還要強調的是,在經濟可持續發展越來越依賴於資源和技術的今天,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是絕不能滿足於經濟規模的簡單擴大的,而應從稀缺性和壟斷性的角度正視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技術瓶頸與資源供給約束。事實上,中國長期以來並不那麼優化的經濟增長模式的顯性風險正陸續體現出來。很難想像,假如適應經濟轉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遲遲不能到來,則勞動生產率大約只有美國的十二分之一、單位GDP能耗卻是美國三倍的中國,要維持年均8%哪怕是7%的增長率所付出的代價會有多大?假如中國不能克服資源供應瓶頸,不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則一旦在資源獲取方面遇到難以克服的國際阻力時,經濟發展又將如何得以持續?

  如今,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趨緩已是不爭事實,在經濟增長動力的不確定性日漸顯現的情況下,唯有將經濟增長建立在內生性技術進步上,著眼於提高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應,並實現這種福利效應的全面有效覆蓋,則可持續增長才有可能獲得有源之水。

  文章表示,比照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經歷,經濟增長從長期來看應是一種內生性的選擇,並且越來越依賴於知識的積累與技術的進步。凝聚隱含性知識的人力資本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性質,而且存在著投資(即資本的積累)刺激知識的積累,反過來,知識的積累又促進投資的良性循環。所以,對中國來說,既要通過深層次改革使得民間長期以來被壓抑的營商禀賦隨著政府政策空間的解放而大大釋放出來,進而成為中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更要進一步加大對技術的投入,提高技術進步的產業化轉換能力;密切跟蹤全球技術變遷與分工發展趨勢,全面融入全球分工體系,並在參與全球分工過程中以原始創新技術求得中國經濟新一輪發展的技術源動力。至於在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中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應,並實現這種福利效應的全面有效覆蓋,則是各級各地政府目前的頭等大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