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鄧聿文:中國須重估和轉向以突破外交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3-05-24 12:18:19  


 
  其一,北京應該對國際發展態勢重新作出評估,並放棄沿用20餘年的“韜光養晦”方針。自改革以來,北京一直把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題,根據這個判斷,北京認為今後十幾年仍是中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埋頭發展,此乃北京仍視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指示作為外交指導思想的原由。

  事實上,將和平與發展視為冷戰時期的主題最恰當。因為美蘇爭霸使世界始終籠罩在戰爭邊緣。冷戰時期的南北發展差距也很大,故發展也是當時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共同願望。但在經歷了兩極格局解體,及目前美國相對地位下降和中國崛起的演變後,北京再將和平與發展作為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和依據,就顯得不合時宜。道理很簡單,它並沒有揭示一個時代的真正本質。抽象而言,任何時代人們都希望能夠和平與發展。同時,從外交實踐看,同為金磚五國的其他四國,並沒有將和平與發展作為本國外交要維護的目標。

應重估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政策

  最近十年來,世界演變的一個最重要趨勢,就是包括金磚五國、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在內的新興國家的興起。它們的發展壯大正在挑戰西方主導的世界政治版圖。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後,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國家的實力相對下降。另一重要趨勢是,非傳統安全正在成為人類需要共同應對的問題,如核擴散、恐怖主義、氣候變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所以,對今天國際形勢的一個更恰當判斷,應該是平衡與合作。平衡指的是政治力量版圖改變後西方與新興國家的相互調適,以及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適應,如美國重返亞太就是對中國的一種戰略平衡。但既然是平衡,就有競爭也有合作;另外,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更需合作。在這樣一個時代主題下,應重估鄧的“韜光養晦”政策。

  鄧當年提出“韜光養晦”,有著特殊的背景考量,即“八九”後中國迫切融入國際體系的需要,希望通過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獲取中國經濟建設所必需的資金、技術和市場。中國改革早期的現實,決定了中國現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大部分來自發達國家,故而,作為意識形態與西方迥異的國家,北京必須“韜光養晦”,不“韜光養晦”也不行。

  但現在的情況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中國的崛起使北京成為國際體系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大象是無法藏在樹後的,作為一個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和價值觀的國家,又有著和西方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再加上其疆域、人口和經濟體量,決定了中國回歸國際體系所必然帶來的巨大震動。今天中國與周邊國家及美國關係的緊張,一定程度上講,是現有體系下其他國家還無法適應中國的崛起而造成的。所以,在平衡與合作下,要想做到韜光養晦不可能,北京越如此強調,越會給人製造錯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