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痛痛病”會在中國重現嗎?

http://www.CRNTT.com   2013-05-28 11:49:00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呈日趨加劇的態勢,防治形勢十分嚴峻。”多年來,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張維理長期關注我國土壤污染問題,“我國土壤污染呈現一種十分複雜的特點,呈現新老污染物並存、無機有機污染混合的局面。”

  農藥化肥污染同樣嚴重。據張維理分析,我國農藥使用量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據測算,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有0.1%左右可以作用於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屬、激素的有機污染。

  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研究員侯彥林指出,一項針對30多年來近5000篇中文論文的統計數據表明,礦山周邊、工廠周邊、城鎮周邊、高速路兩側、公園等經濟活動和人活動密集的區域,土壤幾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並且經濟越發達,污染越嚴重,南方比北方嚴重。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羅錫文也曾公開指出,有調查顯示,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已達2000萬公頃,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

  專家指出,污染的加劇導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減少,土壤質量下降,自淨能力減弱,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危害人體健康。

  環保部門一項統計顯示,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治理:法規和技術亟待完善

  專家指出,控制鎘污染,保障消費者安全食用大米的根本辦法,是查清污染源,有針對性地治理環境。

  “這是一項長期策略,需投入大量資源,短期很難見效。”侯彥林指出,切斷污染源無疑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治理農田的重金屬污染,不能破壞土壤原有使用功能。比方說有些化學藥劑能析出重金屬但會破壞土壤功能。要採取生態治理的方法。”侯彥林說。

  侯彥林呼籲,建立國家級的長期運行的預警和預測系統,對農田污染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及時監控。

  “技術層面上也依然落後,沒有有效的監測體系,就無法及時發現耕地質量變化的最新情況,不能制定準確的修復方案。”張維理認為,目前我國耕地質量測試指標和方法陳舊,我國對地力的評價通常採用土壤有機質含量,但實際測定的卻是有機物質全量,而不是活性有機質,這樣的測試結果根本無法準確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變。“更為深層的問題是,我國耕地質量保護法規不完善,作為耕地使用主體的農民缺乏保護耕地質量的主動性。目前,對土壤污染,國家層面缺乏法規和技術標準,地方標準更是空白,立法刻不容緩。”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從整個食物的安全鏈角度看,在源頭加強檢測是重中之重。工業污染造成的損失不能由農民承擔,而應該由工業排放企業承擔。找到責任主體,問題解決起來就比較容易。

  “要想讓公眾徹底吃上安全的大米,市場監管、土壤治理與行政問責一個也不能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治理污染的決心。”李國祥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