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中美“新三國”中的日美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3-06-14 08:56:10  


安倍訪美受冷遇後,日美關系正在出現一個新的態勢。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訊/學者楊麗君、趙如淵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日中美“新三國”中的日美關係》分析認為,歸根結底,日美關係不外乎是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鬥智遊戲,各有所求,各有所需,各取其利的取舍;如何下好日美中新三國這盤棋,對於中國來說則是一場智的較量。
 
  最近,日本圍繞著修改憲法,朝野議論紛紛,也牽動著相關國家的神經,特別是曾經為日本制定戰後和平憲法的美國和飽受日本侵略的中國等亞洲國家。二戰以來,世界風雲萬變,日美中關係更是變化重重。

  日本曾在上世紀30年代打著“同文同種”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旗號出兵中國;也曾在40年代以趕走“美英鬼畜”解放東南亞的借口出兵東南亞。曾幾何時,“同文同種”成了中國威脅論;“美英鬼畜”成了日本的保護神。這是何等的諷刺!如何把日本近期關於修憲、與中國的領土衝突、安倍晉三首相近期關於歷史問題以及東京審判的“新思維”式發言等動態放在日中美新三國演義中來理解,是一個被廣泛關注的課題。

  日美關係可簡單地概括為戰敗者與戰勝者之間的利益取舍。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吃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虧之後,以雄厚的工業力量迅速恢復了空海軍勢力並準備反攻日本。在反攻前夕的1942年6月,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成立戰時情報局,邀請著名人類文化學家潘乃德(Ruth Benedict)主持研究和探討有關日本的國民性。兩年後,她提出了一份關於探討日本人的行為模式及如何處理天皇的研究報告。美國《財富》雜誌編輯部也同期推出了關於日本帝國的研究特集。這兩件事反映了當時在關於日本問題的處理上,美國秉承了其一貫的務實處事風格。戰後,潘乃德依據其報告改寫出版了日後成為著名經典著作的《菊花與劍》。該書不僅風靡世界,在日本也一直是暢銷書,創下了迄今為止200多萬册的銷售量。美國政府也採用潘乃德的建議,沒把天皇列入戰犯並保留了天皇制。潘乃德在比較日本人與西方人的行為之後,認為日本人的行為多基於羞恥感,而美國人則是罪惡感。所謂的羞恥感,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好面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