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河流危機:總數或消失一半

http://www.CRNTT.com   2013-06-25 11:34:43  


 
  “我們按照梯級開發的理論,把長江變成一條糖葫蘆,這條河不再是連續流動的河流了,而是一個個相對靜止的水庫。這樣的開發的結果,河流就不再存在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研究所總工劉樹坤認為,中國的水電開發之所以出現這問題,根源在於理論錯誤,”我們的水利理論是從蘇聯傳來的,沒有考慮生態環境的關聯和影響,只是追求發電帶來經濟效益。“

  劉樹坤最擔心的是,”河流靜止的結果,原有物種消失掉,河流的生態系統徹底改變。“

  河海大學水利工程系教授李煜則認為,生態系統破壞的影響甚至比河流數量較少的後果嚴重得多,”自從60年代開展水利工程,鋼筋水泥的堤壩就讓我們的河流開始走向渠道化,這嚴重影響了河流和地下水源的連通性,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極大。“他說,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才開始普及水利工程環境評估系統,”其實,實實在在做了環評的大水利工程大概也只有三峽一個,通過了環評的三峽如今也在出現水質變差、物種消失等生態問題,更不要說其他根本沒有經過環評的小水電站。“

  王兆印的觀點是,梯級大壩至少對生態沒有壞處,在西南地區還會改善生態。但引水式水電站和三峽的高壩大庫對河流生態的破壞絕對是致命的。

  污染同樣是河流的一場重病,污染雖然不會讓直接河流消失,但是在三分之二城市缺水的中國,污染無疑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緊張。

  製作了《中國水污染地圖》馬軍幾乎到過中國所有受污染的河流,他坦言污染和河流消失之間也不無關聯。他親眼目睹鎮江的農村,短短幾年間一條條小河從能夠清澈見底到變為垃圾場,然後村裡不得不把河流填平或者堵死。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這是一首河南的民謠,卻真實地反映了淮河由”生“而”死“成為經濟發展犧牲品的歷程。

  解藥

  馬軍的《中國水危機》寫在1999年,那時候他選擇用”病魔纏身“四個字來當時中國的河流。百年不遇的洪水,黃河斷流超過二百天,在城市大爆發的內河污染,海水赤潮三百多次,這些都逼迫這人們正視水危機的問題。但是,十四年過去,中國河流之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病入膏肓。

  其實,中國人也並非坐等河流死去,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組織都在試圖給河流尋找解藥。

  1972年,周恩來派曲格平帶團參加斯德哥爾摩的人類環境大會,雖然代表團因階級鬥爭而去,對環境和發展只字不提,但卻帶回了環保的意識,中國最早開始尋找河流污染的解藥也由此開始。1973年,在周恩來的支持下,國務院召開全國環境保護大會討論如何治理河流污染。

  2009年,國務院啟動了建國以來最大的環境科研項目—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該項目在”十一五“期間總資金投入112.66億元,”十二五“期間計劃投入140億元。

  但是,治理污染的速度從來都跟不上污染河流的速度。在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國水污染地圖上,黑線代表著劣V類重污染河流,列出了超過12萬條企業污染記錄。”我們不能直接救亡河流,“馬軍用鼠標圈了一下電腦屏幕上布滿黑線的污染地圖,頗為肯定地說,”但是我們能把污染最直接的受害者引入環境管理中來。有了水污染地圖公布的污染記錄,公眾就可以監督地方政府對污染企業進行處理。“

  “公眾參與“其實也是一個嘗試,馬軍坦言保護河流最大的難處就在於公眾參與得不夠:包括公益組織,關心環境的人沒有機會參與環境決策和管理。

  “決策權往往在官員和開發商的手中。掠奪資源、縱容污染企業可以促進GDP,對地方官員和開發商而言是有利的,他們沒有保護環境的動力,甚至可以說基本上就是這些人破壞了江河,卻還要讓他們來管理我們的江河,“馬軍說,”改變決策機制不僅是治理污染的解藥,也是保護中國河流的解藥。“

  今年年初,馬軍去考察丹江口水庫水質,不禁驚訝於這一池清水,開闊的湖面,清澈的湖水,沒有開發,沒有污染,”17個月後,這裡的水要運往京畿地區,這一池清水是南水北調的政治意義換來的,說明如果政府想管還是可以管得好。“

  “管好一池湖水又能如何?“看著碧綠的漢江水,馬軍反倒憂心起來,等到南水北調的救命水真的朝著北方流去,帶來的也許會又一輪掠奪和瓜分。到那時,河流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