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型城鎮化與社會制度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13-08-21 08:33:42  


應認真反思中國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制度性障礙,并以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為主題推動中國社會制度的創新。
  中評社北京8月21日訊/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已經證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之所以能夠實現經濟的迅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其區域內的小城鎮的迅速發展。正是由於小城鎮迅速發展所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生產要素集聚效應及規模經濟效應,其經濟增長率迅速提高,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

  光明日報發表河南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朱北仲文章表示,城鎮化在為人們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催生了一些問題,在人口、土地、資源、環境等方面尤為突出,這些問題不僅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當前,我們應認真反思中國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制度性障礙,並以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為主題,推動中國社會制度的創新。

  中國推進城鎮化所面臨的制度性障礙

  文章分析,傳統戶籍制度制約了城鎮經濟規模增長。近年來,現實中的戶籍制度和各種政策限制了城鎮人口的增長,很多地方政府都以在本市工作的年數、收入的多寡、連續居住的時間、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等作為落戶門檻。這種過高的落戶門檻一方面限制了接受了現代教育的農民後代強烈要求改變自身現狀、融入現代化生活的夢想,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這些人獲取更高收入、得到身份認同的願望。另外,從人口經濟理論上來看,這種傳統戶籍制度也降低了城鎮發展的規模經濟,在經濟資源相對充裕的條件下,城鎮人口的增長有利於經濟增長。

  土地流轉制度制約了農村剩餘勞動力有效轉移。土地流轉的自由程度影響著農業的運作模式,自由程度較高的土地流轉制度,能夠較好地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其向城鎮的有效轉移。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熱潮,中國各地在實踐中存在多種土地流轉試驗,但尚未形成統一的土地流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剩餘勞動力有效轉移。未來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用現代高效率的生產要素對傳統落後要素進行替代,而這種替代就是在農業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

  產業布局不合理導致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滯後。城鎮化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於道路、水電、文化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而目前中小城鎮大多處於起步階段,普遍存在缺少資金、技術、管理、信息等問題。同時,由於金融機構融資難度大,基礎建設力度不夠,輻射面積小,造成中國一些地區在進行城鎮化建設時不知應如何進行產業布局,無法對本地區應該形成什麼產業、應生產什麼產品作出理性的戰略規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