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楊際開:釣魚島危機與中國國家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13-09-08 08:38:59  


 
  然而,中國統一的基礎植根於清朝三百年的統治,邊疆各族人民大多維護大一統,民不思亂,大一統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秩序源於社會,權力只有順應了社會的發展需要才有合法性。不可諱言,在這樣一個歷史上分權的傳統中,推行中央集權體制確實有捍衛一黨一派之意識形態利益的一面,朝鮮戰爭不僅捍衛了中國的對外主權,也為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中國提供了理由,但一個國家不能總是靠戰爭來彰顯自己的所謂“主權”。

  我多年來一直主張,不能用西方的國家觀念來理解中國。日本漢學家茂木敏夫認為,清朝的秩序由西北玄月與東南玄月組成,裡面包含了眾多族群與政治體。關於這個文明的主權的形態,我們通常用朝貢體制來予以把握。在這個體制中,周邊王國的“主權”是相對獨立的。實際上,清朝建構了一個允許這些周邊王國參與進來的文明共同體,也就是文明同盟。這個文明同盟自鴉片戰爭以後受到了威脅,東南沿海租借地的出現,標誌以清王朝為中心的文明同盟出現了裂痕,近代日本的“脫亞入歐”,加速文明同盟的部分解體與轉型。

  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具有正面價值的觀念——“自由民權”。我可以接受“民權與主權並無相互否定的屬性”這個講法,民權是社會屬性,主權是政治屬性,沒有民權背書的主權就是霸權;有了民權,主權才有意義。中華世界秩序的複合主體性,不僅是由多元政治體構成,而且其社會屬性與政治屬性也是複合的。我們要看到整體以及整體與部分的多元關係,這樣才能找到比較好的解決辦法。

  清朝建立起來的秩序,後來被民族主義者所取代,但鄒容在《革命軍》中,仍然把日本看作是漢文化的繼承者,他所倡導的近代中國革命的目的,不僅要建立一個中華共和國,也要建立一個友好的亞洲秩序。這才是百年中國夢的原意吧。在這個意義上,尋求東亞和解,應是中國走向海洋的起點。緬甸已經開始民主化,朝鮮半島也有和平統一的跡象,隨著中國邊疆口岸地區的改革開放,亞洲整體正在朝向結構民主大步邁進,日本政府以及學術界對亞洲現狀,特別是中國的認識,確實是落後一拍了。

  目前,中日對釣魚島危機的辦法,都立足於所謂“國家利益”,但國家利益是建立在一個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的文明基盤上的。我提倡的東亞和解,旨在讓利益攸關方都認識到這個共同的文明基盤,要回歸到這個基盤重新尋找我們的共同利益。魏源的《聖武記》,或可為我們提供一些思考方式上的啟發。

  作者是杭州師範大學國學院專職研究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