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美國向日本討還鈈給國際社會提了個醒

http://www.CRNTT.com   2014-01-29 13:46:18  


日本反核團體舉行抗議活動   
  中評社北京1月29日訊/(評論員 餘永勝)1月26日至27日,日本共同社連續兩天獨家報道了美國政府正在向日本討還核材料鈈的消息。報道援引“美日政府消息源”稱,奧巴馬政府正在催促日本歸還約300公斤鈈,其中大部分是武器級。這批鈈冷戰時期由華盛頓贈與東京用作科研目的,目前被用作快中子反應堆的核燃料。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標準,這種鈈只需6—9公斤就可以製造一枚核彈頭。依此推算,這批鈈可以生產40—50枚核彈頭。報道稱,早在2010年美國就向日方提出過歸還鈈的要求,但日本始終以種種藉口拖延不還。今年,美國的態度異常堅決,“小兄弟”終究拗不過“老大哥”,日方只好屈從。據稱,雙方將於今年3月在荷蘭舉行的核安全峰會上,就歸還事宜達成協議。 

  共同社的這則獨家報道一出爐,立即被世界媒體廣為轉載。輿論紛紛提出疑問:這批核材料已經贈於日本長達幾十年,美方現在為何如此急於討還呢?這其中釋放出怎樣的信號? 

  美方的公開理由是“為避免危險放射材料落入恐怖分子之手”。但以目前日本的政治、社會與治安狀況,絲毫看不出核材料有失控落入“恐怖分子之手”的危險。所以,這個理由只能是個藉口。 

  從道理上說,美國此舉的真正原因,只能是擔心這批核材料被用於非民事用途,甚至直接用來製造核武器。雖然外界無法知曉美國政府的具體根據,但如果沒有一定的情報依據,美國應當不會這麼急著向日方討還。果真如此,這個事件至少釋放出兩點信息,一是日本在核門檻外邊徘徊已久,現在到了可能隨時越過這道門檻的時候了,所以美國有些擔心;二是美國對日本的管控能力下降,為了防患未然,美國寧可把事情往壞處多想一步,提早一點做應變準備。 

  日本的核能力一直是國際社會風言風語的話題。從道理上說,一個國家是否會擁有核武器,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是否具有研製核武器的能力;二是是否有擁核的意願。 

  就前者而言,日本的核能力在無核國家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實際上,核武器的製造技術上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還在幾十年前,美國大學生就依據公開出版的資料,設計出具有專業水準和實際操作意義的原子彈圖紙。對於處於全球科技高端位置的日本來說,核彈的理論設計更是小兒科。 

  當然,現在研製核武器的最大難題已不是理論設計,而是符合要求的核材料難以獲得。目前的核聚變反應主要依靠兩種物質——高純度的鈾或鈈。這兩種物質在自然界中純度都非常低。要把它加工成發生核聚變所需要的純度,必須有過硬的工業設備,比如高速離心機等。而這一點,考驗的則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工業水平。這就不是一般國家能做到的了。目前伊朗越過核門檻的首要障礙,就在於離心機水準低,無法加工出超高純度的鈾。 

  但這個問題對於日本來說,卻不算什麼。眾所周知,日本的基礎工業水平在全球處於高端位置。當年前蘇聯為了降低潛水艇的噪音,就曾以暗渡陳倉的方式從日本東芝公司偷偷進口了幾台機床。結果,潛艇用上東芝機床加工的零部件後,噪音大幅降低,以至躲過了美國軍艦聲納的偵察。此事還引發了美日之間的一番糾紛,日本也根據相關法律處罰了東芝公司。日本工業技術水平之高,可見一斑。與此同時,日本是個核電大國,擁有50多座核電站,各種核材料如鈾、鈈都非常豐富。據權威機構估計,日本目前存放的鈈原料就多達10噸。以日本的技術,將其加工成可用於軍事用途的高純度鈈,決非難事。 

  所以,對於日本來說,不管是核彈的設計技術,還是所需的高純度原料,都不是問題。現在制約日本擁核的主要障礙,已經不是技術和物質因素,而是政治與外交約束。一旦推動了後者的制約,日本的核彈研製不過是把現有的核材料與核裝備“合成”與“組裝”一下而已。 

  那麼,制約日本越過核門檻的政治與外交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從最根本上說,民意及法律是最重要因素。作為世界上惟一遭受過核打擊的國家,日本人民對核武器有著外人難以體會的厭惡。1954年3月,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島(馬紹爾群島北端)附近試驗氫彈,結果導致航行在公海上的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遭受原子輻射,全體船員發生放射能症。這一事件引起日本國民的強烈抗議。以該事件為契機,日本發生了大規模的禁止原子彈運動,運動波及全國。在此背景下,日本國會眾參兩院於當年通過了要求禁止核武器和原子能國際管理的決議。日本政府要想突破這些因素的制約,至少暫時來看可能性不大。 

  美國對日本的鉗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由於歷史上日本的軍國主義行為,以及現實中右翼勢力日益抬頭的趨勢,美國對日本的核顧忌是非常嚴重的。美國能夠默認以色列擁核,寬容印度、巴基斯坦擁核,卻對日本在核問題上的舉動極其敏感,並嚴加限制。這次美國收回幾十年前贈送的核材料鈈,也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事實上,日本政府也確實令專業機構論證過擁核的可行性。雖然由於論證的結論是弊大利小,所以沒有上馬核項目,但這至少說明,擁核也曾被日本政府作為選項考慮過。況且,任何事情的利弊大小,都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改變的。誰能保證日本政府不會因為利弊的此長彼消,而改變原先的核政策呢? 

  當然,就短期來看,日本突破約束上馬核武項目的可能性還不大。不過,由於日本國內民意的右傾化趨勢越來越嚴重,各種制約因素正呈明顯的弱化之勢,在此情況下,國際社會顯然應當防患於未然,加大對日本核動向的監督力度。這次美國向日本討還鈈,也等於向國際社會提了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