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烏克蘭民主的國家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4-02-25 10:04:48  


 
  從2004年的“橙色革命”以來,烏克蘭周期性地陷入震蕩之中,雖然權力的更迭是通過選舉進行的,但是選舉的爭議並不是通過憲法渠道解決,而是不斷修訂憲法。更嚴重的是,憲法的紛爭與地域認同夾雜在一起,東西烏克蘭之間的裂縫越來越大。就像林肯說的,一個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的。而烏克蘭這棟房子恰恰間在一條斷裂帶上,街頭政治的亂象甚至暴力衝突根源於國家政治深層的斷裂,就像岩漿噴湧只是地殼運動的副產品一樣。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烏克蘭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雖然披上了國家制度的外衣,但是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不斷修訂的憲法就是例證。

  何謂國家,國家就是權力的容器,是定義和積累合法性資源的組織,公民的權利必須要在國家框架之下界定。如吉登斯所言,現代國家實現了內部的綏靖,提供了一種非暴力的政治秩序,雖然暴力是政治的底色,但是當政治只有通過暴力來解決的時候,國家就失敗了。烏克蘭持續數日的暴力衝突使國家瀕於失敗的邊緣。烏克蘭廣場上的激進民族主義分子並非普羅大眾,而是訓練有素的退伍士兵甚至特種兵,政治分歧從議會變亂變成了廣場械鬥,這不僅是民主的失敗,更是國家的失敗。

  政治學家福山提出,政治秩序需要三種要素:國家、代議制和法治,而國家是政治秩序的基礎。起源於歐洲的現代國家模式普及到全世界之前,帝國才是國際政治舞台的主角,其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才真正迎來了一個國家的時代。烏克蘭則只在冷戰之後,從蘇聯帝國中裂變出來的。領土是國家最核心的要素,也為主權的行使提供了空間,現在被稱作“烏克蘭”的那個空間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權力空間,而是四分五裂,其形成過程持續了近一千年。

  轉換一下視角才會發現,烏克蘭其實是不同的帝國邊疆拼接而成的,從基輔羅斯分裂之後,這塊地方一直沒有在一個國家(或帝國)統治之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東烏克蘭是在波蘭以及波蘭—立陶宛的統治之下,1648年,也就是現代歐洲關係誕生的那一年,烏克蘭的哥薩克首領赫麥爾尼茨基起義反抗波蘭—立陶宛的統治,起義失利之後,1654年與俄羅斯簽署了別列亞斯拉夫條約,成為俄羅斯的保護國,俄羅斯進而將第聶伯河東岸的領土納入統治範圍。而西岸的領土則通過三次瓜分波蘭而被納入俄羅斯帝國治下,而克里米亞半島直到1783年才從奧斯曼帝國劃歸俄羅斯帝國。西烏克蘭也就成為俄羅斯帝國與歐洲拉鋸的地帶,1920年蘇聯與波蘭簽署裡加條約承認波蘭對利沃夫地區的統治,而到了1939年蘇聯與德國第四次瓜分波蘭,又將這一地區重新納入蘇聯治下。

  在蘇聯時期,第聶伯河的界線並沒有消弭,東烏克蘭成為重工業地帶,而西烏克蘭依然以農業為主,東烏克蘭被整合進蘇聯計劃經濟體系之中,而西烏克蘭則沒有享受到蘇聯帝國的優惠。冷戰結束之後,烏克蘭獨立,學者們稱為為“轉軌”,但烏克蘭面臨的問題卻是“建國”,在帝國邊疆的廢墟上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何其難也。現代國家區別於帝國的根本在於邊界的封閉性,最核心的是國家認同,但是現在“烏克蘭”這一認同遠遠不能縫合幾個帝國留下的碎片,西烏克蘭對歐盟的親和力要遠遠超過對東烏克蘭的好感,正因如此,亞努科維奇暫停入歐進程引起了一場示威的風暴。而當亞努科維奇逃遁,甚至被審判或者扔進監獄都不會改變烏克蘭國家分裂的狀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