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林毅夫:探索世界經濟全面復興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4-11 09:16:52  


     
    林毅夫:外需相對疲軟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當然要轉向內需。內需包括投資與消費。前段時間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應轉向消費拉動的增長方式。但從新結構經濟學框架出發,我不主張這種政策。消費當然很重要,但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不斷增長,否則就得舉債。發達國家危機很多正是過度消費造成的。
    
    收入持續增長有賴於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生產率提高又依賴於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交易費用不斷下降。其中,交易費用下降相當大程度決定於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因此,增加消費是邏輯鏈條的終端結果,而這個鏈條的起點則是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基礎設施完善上的高效投資。
    
    從發展中國家來看,這些有效投資的空間非常大。此外,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財政狀況較好,民間儲蓄高,外匯儲備多。利用好這些條件的話,中國維持在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軌道是沒有問題的。
    
    深挖後發優勢
    
    推動中國未來20年高速發展
    
    問: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長期的奇跡式增長獲得了普遍關注,但近期唱衰中國的聲音再次浮現,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林毅夫:近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大部分觀點認為是中國體制機制的內在原因造成的,而改革體制機制又很難,因此他們認為增長不可持續。唱衰中國的聲音和中國崩潰論一直都有,主要是因為中國一直未按西方的主流理論去進行改革。我們確實有很多問題。但唱衰論調沒有看清增長放緩的原因是內生的還是外生的。
    
    我近期參加的很多國際會議上,許多人說中國經濟放緩是體制機制的問題。但為什麼在我們經濟放緩的同時,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和我們同樣發展程度的國家如印度和巴西,以及東亞那些表現很好的新興高收入經濟體,增速也在放緩,而且放緩程度比我們還大?因此這種同步放緩一定是有共同的外因。
    
    我們在聽國外人士發表看法時,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例如,美國QE3退出造成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大量資金外流,給它們的宏觀經濟管理造成很大困難,印度的中央銀行行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前首席經濟學家拉祜•拉賈要求美國的貨幣政策不能只照顧美國自己的利益,而應該顧及全球的影響,但美聯儲最近發表文章提出了“脆弱性的六個指標”,認為QE3退出時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出現的問題是他們自己的經濟脆弱性造成的。印度、巴西、印尼等國這6個指標都很差,但中國的卻很好。
    
    而這6個指標中外貿盈餘多、外匯積累大、儲蓄率高在過去則都曾被美國財政部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用來說明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是導致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但在這次的脆弱性評價中卻變成了中國被稱讚為經濟穩定強健性高的原因。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所以,不能簡單地根據發達國家或是國際機構的說法跳舞,發達國家品評我們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知道我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的結果如何。
    
    此外,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增速減緩才能推動改革。我認為這種思路並不完全對,因為經濟增速放緩,再加上原有體制機制的一些問題,政府很可能就變成“救火隊”。改革必須要有一定的增長速度才能從容開展,如果疲於“救火”,根本無法做長遠規劃和改革。因此維持一定增速是必要的,尤其在下滑由外部條件造成的背景下,更是如此。而且,我們現在有維持一定增長速度的條件,這點和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不相同。
    
    問:那您對未來中國發展潛力有何具體看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