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常態”需要新的進出口均衡

http://www.CRNTT.com   2014-05-19 09:00:59  


  中評社北京5月19日訊/中國經濟正在邁進“新常態”。一是經濟速度比過去多年的高速增長要有所降低,儘管與其他經濟體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相比還是高水平;二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轉向主要依靠轉型升級、生產率提升和多元化創新;三是經濟結構發生新變化,比如服務業比重或超過第二產業,投資比重達到峰值並緩慢降低;同時,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力量變化,應該更多依靠國內消費。在這樣的態勢下,進出口結構需要有新的均衡。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焦建國 文章表示,中國多年來出口持續高速增長,進出口不平衡,貿易順差逐年積累,帶來了貿易摩擦等多重負面影響。目前的外匯儲備已經接近4萬億美元。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進出口貿易不平衡,給宏觀調控帶來極大壓力,過多的外匯儲備是很大的負擔,因為它要變成本國的基礎貨幣,影響通貨膨脹。

  對外貿易的本質是以有換無,以別國之長補本國之短,在世界範圍內有效地配置、使用資源,促進交換雙方的財富增長。顯而易見的是,對外貿易是雙向的,一端是出口,一端是進口。僅僅把東西賣出去還不夠,還需要把賣東西換回的外匯花出去,買回自己需要的東西,交換才算完成。

  文章分析,只賣不買,造成人民幣升值壓力。人民幣不值錢雖然有利於出口,換回更多的美元,但攢美元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通過進口買回國內需要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不升值有很多隱患。

  一是中國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向國外,但同等的財富換來更少的美元,白白地把財富“送給”別人;二是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因為不升值,就只能靠印刷人民幣兌付美元,相當於動用全國的力量給出口企業補貼成本,也損害了其他國家同類企業的利益;三是產業結構更加畸形,出口產品低價賤賣也能賺錢,不應該投產的企業會因為出口換匯帶來利潤拼命地加大投資;四是外匯儲備增多,為了兌換美元只好大量發行人民幣,推高國內通貨膨脹。過多的外匯儲備每天都面臨著縮水貶值的可能。

  近年來,尤其是今年以來出口下滑,進入低速增長通道,而進口逐步發展,外貿結構趨向平衡,這是外貿大國更是外貿強國的發展方向。特別是中國經濟增長“換擋期”,在新的適度增長區間尋找新的平衡點需要的“外貿新常態”,這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最高決策層對此有清晰的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表述,意味著容忍經濟放緩,也意味著調結構的思路更加清晰。當然,外貿結構“新常態”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全年“穩增長”總體目標,挑戰一些出口企業的生死存亡,挑戰一些產業和行業的政策依賴心理。

  最重要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傳統的國際比較優勢越發弱化,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也開始以出口為導向發展經濟,中外競爭日益激烈,中國出口承受更多的競爭壓力。內外夾擊之下,企業必須依靠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改善管理或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才能提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