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

http://www.CRNTT.com   2014-05-29 08:26:52  


 
  近年來支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些基礎性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主要表現為,國家對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長期持續大量投資產生的累積性效應,特別是高速鐵路網的形成和江海聯運網絡的形成,改變了中國傳統的相對靜態的區域發展格局,使得要素資源在不同屬性的區域間的快速流動成為可能,大大縮短了不同地區間的時空距離,從而為重塑區域發展的格局,特別是推動區域間的發展聯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將東中西發展戰略和各類國家戰略性區域規劃聯動化,進一步增加其科學性、可操作性和聯動效率,並和其他的國家發展戰略,包括推進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區域協同發展戰略、東西雙向對外開放和自由貿易區發展戰略等緊密結合,就成為中國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新選擇。長江經濟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提上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它標誌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家區域戰略選擇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開始重視不同地區間的聯動效應及整體性特征。

  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重大意義

  文章分析,首先,長江經濟帶戰略實現了東中西三大區域的聯動。通過長江水道和業已貫通的滬漢蓉沿江高速鐵路網,聯動東中西三大發展區域,構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長江流域9省2市,是一個典型的橫貫中國大陸的雁行發展形態,從人均產出比較來看,東部長三角蘇浙滬地區,人均產出已經達到1.3-1.5萬美元,按世界銀行的標準,已經進入了發達地區的行列;中部地區的湖南、湖北和重慶市,人均產出為6-7千美元,和中國大陸的平均水平齊平;西部的貴州雲南,人均產出還只有3-4千美元。這種發展水平的梯級形態,如果孤立地看待,會被認為是消極的地區發展差距和區域發展不協調的標誌,但如果把它連接成一個整體空間來看,它恰恰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發展不均衡,並因此具有資源要素禀賦和市場多樣性的發展中大國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後勁。眾所周知,二戰後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繼續繁榮,東亞和東南亞以及其他一些原本處於發展邊緣地區,但又有較好的國際貿易區位條件的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之所以能較快地發展起來,這和它們之間的要素流動、產業轉移以及市場的一體化具有密切的關係。而這一切,在中國的長江流域,在長江經濟帶內部就能實現,由此帶來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動力。

  第二,它將聯動長三角、大武漢(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由此撐起三大發展區域的骨架,形成具有世界意義的長江沿岸城市帶。長江經濟帶的空間範圍的界定,從最初長江水道經過的7省2市,拓展到包括浙江和貴州的9省2市,一方面更完整地涵蓋地理學意義上的長江流域,同時也更加突出了以三大都市群為主要架構支撐長江經濟帶的內容重心。

  國家經濟帶的形成是具有內在的社會經濟和產業經濟發展的內生機制的。如長距離低成本的航運線路和充裕的水資源的存在,容易形成空間上的點軸發展模式,有利於要素和產業集聚,同時降低城市間的運輸成本,推動區域與城市間的產業和城市功能分工,以及市場的一體化,形成不同城市和地區間輕重工業和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格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