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端午節變形記:粽子仍在 文化已失

http://www.CRNTT.com   2014-06-02 08:41:45  


 
  如果說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過各種民間節日是為了改善夥食,是吃不飽時的理想和奢望,在守望和距離中期盼節日豐盛的飲食,那麼當這些都已經不成為問題,民眾就轉向對精神層面的訴求。

  也就是說,傳統節日的狂歡性被虛擬化,民眾的身體被懸置,精神上狂歡已經很難通過節日來滿足。剩下的就是節日中的民間認同了。然而這在中國歷史情境下是不能光明正大地擺在台面上的問題,因為我們倡導的是無神論,民間信仰得不到主流意識形態的支持。在此情境下談論民間信仰是很尷尬的,除非這種民間信仰如祭祀祖先崇拜神靈能被披上合法性外衣。傳統節日無奈告別民間信仰的神聖性內容,再加上傳統節日活動中身體感的喪失,其日漸被邊緣化幾乎是一種歷史宿命。一言以蔽之,我們若想真正保護傳統節日,至少要保護節日的兩個層面,即物質的層面和精神的層面。

  第一個層面保護相對較為容易,物質是精神的載體,民間節日飲食等物質層面同時承載了大量的民間信仰,過端午節不吃粽子等節日性食品總讓我們感到好像沒有過節一樣,這說明物質絕對不僅僅是物質,粽子不僅僅是粽子,它包含的文化內涵是靠吃來體驗的,我們這方面的“身體記憶”不能省略。借助食物和飲料的選擇以及提供和食用這些飲食的方式,民眾通過共餐活動結合成了群體。每個人和自己正在食用的食物是同一的;通過象徵性地咽下粽子這些引發共鳴的物質,慶祝活動的參加者們為自己賦予了特殊意義——節日飲食就起到這樣的作用。

  第二個層面卻很難保護,但這一層面又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節日如果只有物質上的滿足,而沒有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訴求,那這種節日肯定不會有生命力。要有生命力,傳統節日所包蘊的民間信仰之意義就必須凸顯。但在現代工業社會諸多因素的衝擊下,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逐漸改變,民間信仰逐步瓦解。民眾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要改變——如清明節為了防止火災,禁止掃墓上墳時用火,最好改成以鮮花祭祀祖先。民眾原本通過燒火紙產生的煙霧來與神靈溝通的,但現在已經慢慢被改變……

  我們無法想象,若一個傳統節日的認同被完全格式化,這樣節日的存在還有什麼價值。

  當我們不能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民間節日中的信仰問題,我們的傳統節日保護就是一個偽問題,我們的保護從一開始就注定是曖昧的。這種曖昧的保護讓我們徒然地看著傳統節日衰落下去。有些東西無論怎麼去保護都注定是扶不起來的阿鬥,最多作為一個標本被展示在橱窗里,成為我們文化記憶的符號。

  題:端午節“變形記”  來源:搜狐文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