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絲綢之路:從戰略構想到現實規則

http://www.CRNTT.com   2014-07-30 09:08:37  


 
  俄羅斯推進歐亞聯盟建設,以維持和提升其在中亞的影響力。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比較密切,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第一個自貿區,於2010年全面啟動,2013年開始打造全面的“升級版”。與東南亞國家相比,中亞國家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水平相對較低。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哈薩克斯坦總統時提出“促進貿易多元化,確保實現2015年雙邊貿易額400億美元的目標”,在會見烏茲別克斯坦總統時提出到2017年將雙邊貿易額提升到50億美元,並早日啟動中烏自貿區談判。

  中亞國家與俄羅斯的政治經濟聯繫密切。在經濟上,中亞與俄羅斯在能源和勞務方面合作最密切,經濟互補性強,雙方互為重要貿易夥伴。俄羅斯也在努力推動建設歐亞聯盟,以整合俄羅斯與東歐中亞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關係。有分析認為,俄羅斯在中亞地區最重要的經濟目標是占領當地的製造業市場,而中國在該地區的主要目標是進口燃料和其他商品。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僅要推動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作,而且還涉及貿易、金融和交通等領域。這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俄羅斯的擔憂,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在中亞大力投資管道基礎設施和連接中亞各國與中國東部省份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經使俄羅斯在中亞經濟領域中的影響嚴重下降,使俄羅斯喪失了作為中亞各國優先考慮的主要經濟夥伴的地位”。由此可見,妥善處理與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關係,明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俄羅斯在東亞地區合作機制之間的互補關係,對於中國順利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至關重要。

  此外,中國在推進“新絲路”建設的過程中還將面臨一些政治與安全問題,例如東海問題和南海問題,有時候關於領土(領海)的矛盾爭端還可能激化。周邊一些中小國家雖然與中國經濟合作關係密切,但是對中國戰略上的猜疑從未消失。近幾年來,日本安倍政府不顧歷史事實,採取種種經濟手段爭取東南亞國家,將與中國的衝突延伸到東南亞地區。這些都是中國需要認真應對的問題,“新絲路”建設不僅需要關注經濟層面的問題,還需要考慮在安全和政治層面上的突破。

  推進“新絲路”建設需要觀念更新

  文章指出,“新絲路”建設是在中國成為區域經濟增長中心、周邊大國戰略競爭加劇及地區安全問題凸顯的情況下提出的重點發展與中亞和東南亞國家關係的戰略構想。推動“新絲路”建設,需要根據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和外部環境複雜化等新情況,調整思路,更新觀念,以適應現實要求。

  從“互惠互利”到“包容惠及”,樹立“領導意識”和“責任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2013年中央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進一步提出“使中國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惠及”是在中國成為區域第一大經濟體和與周邊中小國家力量對比中具有顯著優勢的情況下適時提出的重大理念創新,以互惠互利為基礎的“包容惠及”應該作為中國建設“新絲路”的重要原則。“惠及”理念體現了強國心態,是“強國外交”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惠及”與“互利”並不矛盾,“惠及”是“互利”的進一步提升。對建設“新絲路”而言,道路聯通和油氣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應該在前期投入適當的資金,以吸引和帶動更多的投入;對於一些落後地區的資源開發,中國也要更加注意有利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投入和建設。這些看似是中國單方面惠及相關國家發展的舉措,實際上將會取得互惠互利的效果,因為道路管網建設是中國發展與這些國家經貿互通和能源合作的基礎,適當的發展援助不僅可以提升中國在周邊國家的影響力,而且有利於對外直接投資相關合作項目的順利開展。可以說,“惠及”帶來的是中國與“新絲路”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如果我們只關注自己的興趣,對對方的利益考慮不夠,那麼就可能出現中國對一些國家的投資越多,越觸發當地經濟民族主義的情況,最終不利於合作的展開,甚至會引發當地民眾對中國合作項目的反感。因此,在“新絲路”的建設中,我們應樹立以互惠互利為基礎,更注重包容惠及的“領導意識”、“責任意識”和“強國外交”的理念,著眼於區域整體,關注長遠利益,注重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從“以經促政”到“政經兼顧”,形成處理政治關係與經濟合作的新思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有力地帶動了周邊地區國家的發展,因而在處理與周邊國家關係時,往往通過密切經濟聯繫就可以促進政治外交關係的穩定和發展。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外交等國際地位的突顯,中國在周邊國家中的經濟影響力與政治外交影響力開始出現一些不太一致的現象。有外國學者的研究發現,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並未能同步提高中國政治外交的影響力。有些國家雖然希望與中國保持密切的經濟合作,但是在其外交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卻沒有充分考慮中國的意願。特別是在進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以來,一些周邊國家與中國的經濟、政治和外交關係越來越複雜,經濟聯繫密切並不意味著政治外交關係就必然穩定,有些時候不是經濟關係帶動政治關係,而是政治關係左右經濟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