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受災民眾怎不一早搬離魯甸震區?

http://www.CRNTT.com   2014-08-05 11:03:08  


路不通、不好走也是山區一大問題
 
對於震中龍頭山鎮等不宜居地區,搬遷是恰當的選擇

  對於災害防禦,一為“避”,即遠離災害源;二才是“減”,避不過,就要想辦法把災難風險減少到最小。

  加固房屋等常規的思路無法治本,再考慮到貧困難題,搬遷雖不完美但卻是妥當選擇

  只要地震發生,很多人都會提到“加固房屋”這樣的思路。沒錯,倒了一片農房的魯甸山區需要反思。一個數據是,魯甸也有“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但是補貼少、進展慢。一戶5000元能夠把房屋給加固到什麼地步呢?因此,現狀依舊是,農村房屋以磚混和土木結構為主,普遍未經抗震設防,抗震性能差。難怪倒了一大片。

  但是,光是加固房屋也無用。此地的地質災害不止是地震,還有塌方、乾旱、泥石流,要綜合治理起來難度非常大。像是龍頭山鎮這樣的“重度石漠化”地區,就更是難以根治。並且,看天吃飯的村民們普遍貧困。一個官方數據是,“龍頭山鎮全鎮有11708戶51214人 (其中貧困人口6910人,絕對貧困人口2650人,低收入人口4260人),境內交通不便,歷史自然條件差,貧困程度深,扶貧任務艱巨。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加大了對龍頭山鎮的扶貧開發力度,但全鎮大部分群眾生活還尚未擺脫貧困現狀。”

  雖說故土難離,但是搬遷的確是最妥當的選擇。就連2010年,該縣那份官方的“石漠化報告”也承認,對於生態惡化已不具備生存條件或存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嚴重威脅而需要移民搬遷的,採取措施逐步進行移民搬遷。況且這也不是一件做起來不計成本的事情,既然能夠為了修建水電站而安排移民,為何就不能為了遠離地質災害多發區而安置移民?一個有些辛酸的事實是,在本次地震中,有5萬多名移居到災害地的水電移民受到災害影響,光是在魯甸一地,就有2萬多間移民房屋不同程度受損。

關鍵在於怎麼個搬遷法,需要“國土規劃”

  一條路是,整體搬到更安全的地方,目前有陝西模式,儘管尚在摸著石頭過河中

  近10年間,陝南三市多次發生50年或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引發2000餘起地質災害,造成590多人死亡或失蹤,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60億元。結果,在2011年,陝西省政府下定決心,要把240萬人整體搬遷到更加安全的地方去,這是比三峽工程還要多很多的移民數量了。人們在關注之餘就發現,我國幾乎沒有什麼“災害移民”的法律設計,也缺少相關研究。並且也幾乎沒有對移民的就業、收入、保障體系的充分安排。

  另外,還有一個擔憂是,到底搬去哪裡?倘若是在山區裡面找平地,那麼新搬去的地方是否安全?搬遷的巨額資金又從哪裡解決?

  由於陝南的搬遷計劃目前還在進行中,尚難做出整體評價,總結經驗教訓。不過一個值得肯定的地方是,當地政府看到了之前“不少群眾在原址上建房,一再簡單‘複制農村’,新建房屋過幾年又面臨地質災害威脅”的事實,並且也有打算以此來促進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當然,需要的,是頂層制度設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