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何溢誠:建設兩岸休戚與共的命運同共體

http://www.CRNTT.com   2015-07-16 00:20:57  


 
  何溢誠認為,大陸與台灣皆具有各自的政治體制與社會規範, 這七年來兩岸間業已確立制度化協商機制;然而,兩岸分立分治六十年,彼此文化同源且多元,意識型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皆有不同維度的差距。是故,框架結構迥異,難以簡單獲致認同與集體認同,亦有識者提出,既然經濟與政治具有不可共量性,經濟互利無法企及政治互信的外溢效果,那麼兩岸應該勇往直前邁入深水區,直接政治處理,開啟政治對話,進行政治談判,此乃忽略在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產出和平紅利後,患寡更患不均的問題,如何雨露均沾,兼顧分配正義,讓兩岸人民有感,減少不公平的非議,顯然都是棘手的難題,然而治絲益棼、抽絲剝繭,非得耐心解決不可,就是不能快刀斬亂麻。

  他又稱,如果不經由認同來產生能動者與結構間動機和行為傾向趨同的社會關係屬性,形成社會意義上的結構“共識”,Alexander Wendt所謂“共識”是指行為體在一個特定社會環境中共同具有的理解與期望,在這環境中“共識”建構行為體的身份與利益。沒有社會融合的嫁接,那兩岸間永遠無法從經濟整合走向政治統合。易言之,“認同”與“共識”乃兩岸突破安全困境,挺進和平發展的核心概念與動態因素。而認同得先從認知差異性開始,面對個別能動者即行為者,能有著不同的理解,觀照其社會、文化、政治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也就是兩岸間,這幾年所耳熟能詳的“求同存異”、“求同尊異”與“聚同化異”,亦即從認知到認同的程序,可卻是說到容易,做到不易。

  何溢誠表示,台灣這400年的歷史進程與大陸脫不了幹系,雖然分的時間多過於合,但始終輪回於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永恒回歸,如何涵化共同史觀,調動同仇敵慨的情緒,妥善處理東海暨南海問題,恩威並施、剛柔並濟,以敵我矛盾來消弭內部矛盾。開啟新三通、通網絡、通報紙、通電視,搭建信息流與意識流的溝通管道,發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充分融合,以及組織傳播與媒體傳播密切結合之政治傳播效果,掌握議題設定與建構方法,因人、因事、因時制宜,擅用樂隊花車與沉默螺旋交叉迭加效應,對閱聽眾潛移默化,避免予人“入島、入戶、入腦”的統戰宣傳印象,強化放送軟實力,一帶一路打通歐亞命運共同體的任督二脈,攜手台灣投入此一經濟戰略建設,讓Made in China成為中國人的共同驕傲,適度給予台灣參與國際民間組織的機會,台灣要先自我定位,才能在兩關係找到方位,進而在國際空間獲得地位,三位一體,據以塑造兩岸同屬一中的國族認同,建設兩岸休戚與共、禍福相倚的命運同共體。

 (後方支援記者 范穎薇)


 【 第1頁 第2頁 】